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觀後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觀後(【行草專欄】)

《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是一部於2016年由美國漫威影業 (Marvel Studios, LLC)拍攝的美利堅典型英雄電影,改編自漫威漫畫(Marvel Comics)旗下的同名漫畫人物。日前偶然看到此片,頗有感觸

在我看過的影片中,《露西》(Lucy, 2014)拍的是「時間中的存有」(Martin Heidegger 的存有論),講述在「時間」中,存有本身的可能性尚未被窮盡;演化版《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拍的是「存有中的時間」(Hans-Georg Gadamer作的存有論修正版)講述存有中時間的無限變化;詮釋版《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 2016)拍的是「正向和反向時間次元所形成的多重宇宙」——講述存有者在時間中的超能力。可以說,以上的各種「講述」都是複雜科學的進階版本,多能引人遐思。

《奇異博士》既然講的是存有者在時間中的超能力,所針對的人物主要有三種:老百姓、體現自由的得道者,以及承擔使命並因而喪失自由的聖者。事實上,只要是人都可以自由出入地球的「地球世界」、外太空的「星際世界」和包羅萬象的虛擬「鏡面世界」(「異次元」)。然而,要出入這些「世界」必須透過修煉獲得法術,進而若能循之解開人的一切桎梏,就能獲得最終之自由,如是,施咒語、法術穿越「傳送門」從而出入各種不同世界,畢竟是輕而易舉之事。

要之,人面對的最大桎梏是「時間感」,唯有體現自由的得道者可以解消各種桎梏,如是,才能真切地體察人在「時間」中其實有無限的可能性。畢竟,時間本身不是桎梏,但一般人的「時間感」——不可逆、讓人老化且邁向死亡、讓「自然」如實地呈現,卻成為人生的最大桎梏,惟得道者或解脫者能夠超脫這種「時間感」自由地出入時間」,甚至可以透過由修煉得獲的咒語駕御時間控制器「阿迦莫多之眼」(Eye of Agamotto)逆轉時間、改變自然秩序。然而,終究「時間」才是存在的真正本質,背離時間將會面對令存有者難以忍耐的單調循環之荒謬——譬如,本片直接批判了「一元論」及「永生觀」——這種「現實」連最單一化的黑暗不朽者多瑪(Dormammu)都無法忍受而敗給史傳奇

影片後段史傳奇(Stephen Strange)及其師兄莫度(Karl Mordo)與理念不同而追求永生的卡西流斯(Kaecilius)大戰時卡西流斯用法術翻轉了現實世界,史傳奇和莫度兩人一起被摔到一輛公車上,這時影片特寫了公車內客串演出的前漫威漫畫負責人兼董事長史丹李(Stan Lee)手持《知覺之門》(The Doors of Perception, 1954),正在津津有味地閱讀(《知覺之門》是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 1894-1963〕撰寫的一本探索心靈神秘經驗的「新心靈」文輯,這多少也提示了在尼泊爾加德滿都的法術聖殿「卡瑪泰姬」由古一(The Ancient One)教導人修煉的法術(控制意念和運用咒語),其實主要也是一種「修心之道」——而最讓我動容的是,至尊法師古一強調,所謂的修煉得道,從來都不是把邪惡從內心根除,而是學會與它共處並不受其影響,這真是太貼近實在(reality)——實在是由我們創造的」。所以,與其說《奇異博士》描述的是異次元宇宙,倒不如說它描繪了無比深邃心靈的奇異景觀,這和複雜科學完全合轍同調——由量子力學邁向意識物理學。

不過,也有令人費解的部分——譬如,古一最初告知史傳奇那位完全癱瘓者潘柏恩(Jonathan Pangborn)的復原,是靠心靈發揮且造就了「細胞再生」的力量所致,但在影片結尾當莫度最後殺死潘柏恩時,卻是從潘柏恩身上取走他的護身秘法」,是以,「修心」如何能夠獲致可以改變現實狀況的「護身秘法」,其真相有待進一步說明。總之,由影片中習常的「善」「惡」二分模式來看,這種「修心之道」又分為「順應自然」的「體現自由之心法」(由「古一」主導)和「超越時間」的「永生之道」(由黑暗次元的主宰「多瑪暮」主導),後者會帶來地球的毀滅,片中的主人翁史傳奇最後承擔了守護地球的使命,而他的師兄莫度則選擇了順應自然的自由(且最後他為整個影片作結:「會法術的人太多了……(這些破壞自然者……」。好了,這會造就另一個「異次元」)

影片中強調修煉的基本目標在於獲得自由,也就是成為得道者,而一般人一生都活在桎梏之中,受制於人的感覺、心靈和感受,但只要透過修煉就能擺脫桎梏獲得自由而成為得道者。譬如,一般人面對的最大桎梏是「時間感」,但只要獲得「永生」就能擺脫這種「感受」,不過,要獲得永生並非易事,可以輕易取而代的途徑則是——墜入愛河,在愛情中讓人擁有「永恆感」,得以暫時擺脫人生的桎梏,是以,人會不斷地一再跳入愛河。

雖然愛情本身也是一種桎梏,愛情會讓人失去自由,但人們還是會選擇擁抱它,因此,人們常謂「愛情是神聖的」。何以故?要之,片中令人動容的是,得道者有時也會選擇重新擁抱桎梏,譬如,史傳奇最後就選擇了擁抱桎梏——承擔守護地球的使命,這樣一來他就喪失了自由——如是,我們極可能會質疑,「自由」是否需要重新定義?或許,我們可以說,那也就是「聖人」的涵義。這讓我終於明白,得道者固能獲得自由(譬如,《莊子》所謂的「逍遙」),但得道者未必是聖人,反之,在《奇異博士》中揭示,聖人一定會因為承擔救濟世人的使命而放棄一己的自由,所以,聖人一定是得道者,但卻未必擁有自由,例如,古一告訴史傳奇「我一直在找——你」,而且,直到古一找到了史傳奇,她才能放下「違反自然」之舉(延長自己的壽命),而得以讓自己安心歇下(放下重擔離開人世)。這真是讓人唏噓啊。

最後要指出,大多人在觀賞影片時,總是會自然地區分片中的正派和反派角色,是以,也當是會很自然地把最後莫度殺死潘柏恩的那段片尾,視同為莫度的「黑化」,其實,在《奇異博士》這種嘗試剖解多重宇宙的影片中,當無所謂「正派」和「反派」之分,因為「正」與「負」都是構成宇宙之「全」不可或缺的要件,重點是這些角色會帶來什麼樣的不同價值導引,進而形成為不同的力量流向?是以,問題在於人怎麼看待別人的存在。《奇異博士》的確十分強調這一點,例如,當史傳奇和古一第一次會面時,他們就各自認為已經把對方瞧科了,但「真相」在接下來的電影中卻不斷放映……

(攝影:【哪一「道」?】Meiying撰文:出雲)

2 則留言:

  1. 心自由與否不全然受外境影響,而是面對外境,心能坦然如如不動。心被自己綁住才不自由,「囚」,若能放下諸執著,自然自由。
    人常常會設限,不管是愛情、得道者、有使命者,在擁有或失去時,心皆能來去自如,不受影響,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也會受外境影響,但我受影響的強度會很快遞減,不會讓它存留在心太長的時間,人生一輩子不長,要善待自己,調整心境,人生才會快樂。   陳文惠

    回覆刪除
  2. 哈哈哈好厲害
    要之
    日昨與一位有一點年紀的老學生(曾聽我課11年)談其境遇
    話題一直圍繞著「心如何不動搖」打轉
    很感慨
    孔夫子的「不惑」——起居坐息莫不以對——「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論語.鄉黨》),「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孟子的「四十而不動心」《孟子.公孫丑章句上》——「養勇」不若「養浩然之氣」
    實非我所真能行者,是以,「得道者」、「聖人」皆無經驗意含
    惟智及之如《知覺之門》(The Doors of Perception, 1954),URL = https://www.maps.org/images/pdf/books/
    HuxleyA1954TheDoorsOfPerception.pdf
    或可一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