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載的「太虛即氣」怎麼解?(【行草專欄】)
橫渠《正蒙.太和》云:「太虛無形,氣之本體」。橫渠以「太虛」為本體,這就像濂溪以「太極」為本體,各陳其說,豈容置喙。然實情是,爭議不斷,以為若以「太虛」指謂「本體」,形上、形下混漫,難以落實故,「本體」的絕對義、超越義盡失。
王植《正蒙初義》言之甚明,「未發之體」、「流行之用」和「究極之歸」,將存有之根源、造化之活動,以及個體向整體之復歸等層面統攝於「太虛」一名之中,以此而說:「『太虛』一而已矣。」
如是,若為了照應一個「本體」——原只是對「萬物之源」的一大想象而已,卻又引進「無極而太極」之說,實在是本末倒置,且又欠了一屁股「無極之債」。
是此,「太虛即氣」——從思想史看,或為闢佛老而設;從文獻詮釋看,或為解「本體」之爭議而設;從實踐工夫看,以體用不二,全體生命體驗之而已。
要之,當人們說「時間即金錢」(time
is money)時,沒有人會弄錯、起爭議吧,頂多說個無聊便罷,何以一講到「虛空即氣」與「太虛即氣」,搞不懂為什麼就牽拖一大堆?要之,「太虛即氣」只要不把它存有論化,不把它解為「太虛是氣」,而把它當作一種生活體驗,卻只好隱喻地如是說,那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因為承載生命的生活本身就需要發揮與依賴「隱喻遞衍」(metaphorical
entailment))的功能故。
「隱喻遞衍」是指隱喻本身所具有的一種把人的思維引導向不可言說的領域,又由是處把「理解」帶回人的認知之可能終局(end)——特定「概念」的給定(as given)上——的一種雙向推演作用,是故,有所「推」、有所「衍」,它揭示了特定的交叉–領域相互關係(cross-domain correlations)。若以體驗和體現的取徑來看,吾人的隱喻即「肉身隱喻」(flesh metaphors),亦即,華夏古德所謂的「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周易.繫辭下傳》)的「近取諸身」的意思;若是,以「肉身隱喻」為例,其「隱喻遞衍」會把人的思維推向「原初情境」(chaos,混沌,或稱「萬物之源」),然後再帶回到——譬如,「氣」等等的——概念終局(end)上,而人們可能即會因此提出其「太虛即氣」的主張——「太虛」意味「萬物之源」,而「氣」是人對「萬物之源」的一種「理解」,——此即「隱喻遞衍」的例示。
(攝影:【Mont
Saint-Michel】Russell∕撰文:出雲)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65:
回覆刪除換一個角度,從語意學(semantics)或語源學(etymology)來看,隱喻的希臘文語源是“metaphorein”,意指「轉換」。是以,其涵義(implication)就是語詞的意義可以加以「轉換」,亦即,一個語詞可以藉由其他語詞的類比,而促使其意義明晰化。若是,隱喻其實就形同於一種比喻,它是透過兩個觀念∕想法的互動而產生的。
但是,這樣子看待隱喻,還沒能澈底把握其實義(signification)。要之,隱喻本身除了前述「比喻轉換」之外,它還具有特定的情感著色(affectional color),以及,難以言喻的「弦外之音」(overtones)。
因此,隱喻的「轉換」其實有賴於人們所擁有的「共同聯想的儲藏室」(mutual lenovo storage)。要之,隱喻不只是兩個具有特定之「縮限的相似性」(比如,「家」就像一棟阻擋風雨的「建築」——此中的相似性用到的是建築物的「屋頂」,而不包括其地板,如是,這個「相似性」即是縮限的)之語詞兩相對列而已。
走筆至此,必需打住,因為,隱喻其實並不那麼容易定義,只好隱喻地說:隱喻就好比在打信號,告知人們哪些文字的「意義」可以通得過「理解」的柵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