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 的 美 學 (【行草專欄】)
假如我們透過《演化美學》(Evolutionary Aesthetics, 2003)所提示之「適應」(adaption)∕適(fitness)的取徑;或者透過《莊子》所提示之「忘適之適」(《莊子.達生》)的取徑來重構一種新美學,那麼吾人或許可以稱之為「適的美學」。
要之,如果「安適即美好」(To
be fit is to be nice),那麼,我們的感性啟動因子即不再是「審美」,也不好是「舒服」,目前,在沒有開創全新的術語之前,吾人就先稱呼它為「適」(fitness)吧,這是採用「適的美學」這個術語的主要原因。
總之,不論是生物演化或基因演化,或者是解消、放下的安適偏好,都需要有特定的「感性因子」作為驅動力(drive
force),而且,到底有沒有發揮其用,亦即,是否真的開啟了「適合機能」(fitness
functions),那就有賴我們親自去體現和體驗了。因此,或許可以透過以下兩種中介嵌結關係來說明「適的美學」之內涵:
體現
─────┬─────
適合機能
感性因子啟動
中介
體驗
─────┬─────
安適
偏好知覺樣板
中介
(攝影:【稻田風光】Russell∕撰文:出雲)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64:
回覆刪除北宋.橫渠先生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元學案.橫渠學案上》)。
此「橫渠四句」中,「為天地立心」怎麼解,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其實,其意早見之於「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第七》),意味要矢志實現天道,必得由仁心創造之,且在遊藝中培養人的創造力。
此如《小戴禮記.禮運》曰:「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蓋「人者,天地之心也」,說的正是此意。
或者,見之於「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第25章》),創造地為「道」定立法則(「制而用之謂之『法』」),並歸結為「自然」之理,這就好比現在我們說的「為自然立法」。
總此,咸為「為天地立心」的實義(signification),舉凡皆體驗的、創發的,總合言之,即人由體驗、體證,而有以體現者,繼之以學問傳承,而又有「為往聖繼絕學」之氣概。
近日研讀李澤厚《華夏美學》時,李澤厚藉由原始巫筮信仰作為出發,並闡述巫筮祭儀之根源是源自於吾人生活之種種經驗,而在祭儀中所呈現出的歌詠、咒語等,其實都是身心感性的充分體現(學生以為這恰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之表述)。
刪除李澤厚認為此種過程,如同以物質生產(生活經驗)為其基礎的一種遊戲,是系統性的符號活動,果爾如是,這樣的詮釋體驗能否開啟「遊於藝」的另一詮釋路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