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行草:簡單驚喜》


行草【專欄】:簡單驚喜(菜肴4

我做菜(1)不用食譜,總是嘗試隨順自己的創意(2)食譜是用來記錄美食傳承美味的既然不用食譜換言之也就不會崇尚美食、不會追求美味;(3)因為多半要靠自己,或許就比較能夠明白食材的質地、食物的來源,而能作出更好的調整和應用;(4)盡量避開全球次文化的「食物鏈」宰制――少用現成的、迷人的工業化大量生產之食品(更遑論「客製化食品」);(5)雖然如此,也不是青青菜菜,要之,但求簡單中要有驚喜――但我不是要宮保野田雞、野生鱷魚雙冬湯這種或許一般人會追求的驚艶。因為根據演化人類學家的推論,人類追求美食、美味,是為了要促使人吃得更好、更多,而能夠在天擇中勝出,是以,若是追求以稀有物種作為食材的美食、美味,不但有可能令其他物種絕滅(因眾人想吃而被大量捕殺),也可能違背了人類追求美食、美味的初衷(由於量少而根本不夠大家吃飽)
但為什麼還會驚喜呢?看看下面這道菜:簡單驚喜。
食材:芥藍菜杏鮑菇
做法:芥藍菜整治切小段,杏鮑菇切細條,兩者下鍋熱炒,加海鹽後起鍋。
這道菜令人驚喜的是,本來微苦的芥藍菜有了很出人意表的變化(火候還可以再議),假如汝像我一樣原本就很喜歡吃芥蘭菜,對它的苦味長年非常介意(常常需要分辨是「原味」,或者是「農藥加味」),那麼,在吃這道菜時,一定會覺得汝吃到最好吃的芥蘭菜了。

(攝影:Meiying撰文:出雲)

5 則留言:

  1.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2:
    〈菜肴〉可以說是我自己的一系列「生活美學」實踐
    要之
    首先,「實踐理論」通常不好建構,因為它涉及實做
    其次,要有多少次相干的實踐檢驗才能歸結出一則原理概括,也是十分棘手的難題
    更且,需要什麼∕多少「感性啟動」才會具體化成為生活風景,這也是生活美學不得不解開的奧秘

    回覆刪除
  2.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3:
    若要講食道,那麼「美味」勢必是需要講究的課題。
    或許,我們可以先區別「好吃」和「美味」的異同。要之,兩者都當是在食用食物時所引發的感受,而且,既然用了怎麼不同的名稱,兩者也一定有其差別。若是,光是此中的「同」和「異」,就是一個很難釐清的問題。

    回覆刪除
  3.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4:
    到底要不要用食譜?
    根據《飲食的美德》作者Julian Baggini的看法,食譜的問題在於把食物的製做標準化,這樣一來,人就不會自己去下判斷,因而會逐漸喪失實踐的智慧,也有礙廚藝的發展和提昇。所以,他主張撕掉食譜。(不過,Baggini常言行不一或見解不一致,他在書中特別提供了自己的食譜,雖然就只有那麼一個。)
    但是,也有持相反看法的人,譬如,Julian Barnes認為,不用食譜的人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在我看來,「照食譜製做餐點」,多半只是複製食物,或許那是一種相當好的烹飪練習,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對食物,要從「有感覺」慢慢地發展為「有感情」,若是,或許食譜中的最重要傳訊,正好就是它所隱藏的前人傳遞的這種寶貴訊息,等待我們在揣摩、推敲如何照著做時去發現、去感動。
    不過,做菜,我更欣賞的還是胡亂地自我創作時的發現和啼笑皆非。

    回覆刪除
  4.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5:
    一種東西能不能吃,是理性要判斷的事,但是,只要不存在著饑餓的因素,那麼,理性判斷能吃的東西,人們也未必會去吃。要之,人們會去吃的東西,多半是因為它好吃,或者,它平伏了人們的鄉愁,甚至,令人憶起了母親。這些也就是食物「擁有的情感」。(待分解)

    回覆刪除
  5. 我認為可以把食譜放掉 把感情因素放掉 把喜惡放掉 三餐吃得安心 吃多吃少能吃 就是美味

    簡單就是美 在此似乎佔一優位 那麼 人就不需要再為三餐煩惱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