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16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行草:乾煎比目魚〉


行草【專欄】:乾煎比目魚

靜讀詩
用我無字之調無語之聲無言之喻
喚你沈閉的眼緊縮的唇休忒的心
喚你無明的昨日無味的今日
以及 無覺的明日

明日恰似前夜相見你時還留有餘溫的那盤乾煎比目
從未閤蓋猶像是掙扎著端視那企圖奮力翻掀的魚眼
只為看你最後一眼
並以詩復活  曾經貪饕的殘餚
然後  苦嚥下一口愛情的背影

靜讀詩
用我無字之調無語之聲無言之喻
悼世間所有因愛而死寂的桌上魚
一如悼我自己
                  2016.10.18台北天空下

(攝影:淑文――〈比目情深〉撰文:任真)

8 則留言:

  1. 如果以大大小小的動物之宰殺為愛情必要的訴求,則再多的聯誼方式 也無法鞏固愛情 換言之以此鞏固情誼之作為,其實無法抹除動物被犧牲所遭受的痛苦與造成的災難。
    但人類往往自以為在尋求良好的愛情路徑。其實這都是顛倒妄想。關鍵在於,搭配著動物遂行綑綁或殺害,就相當於尋求惡劣的生命途徑,連帶地,在招致困苦的果報。所以以愛情聯誼為藉口的餐飲方式,再多的鞏固,也無法免除由於殺生之罪業的苦果報。若此 那曾經貪饕的殘餚 自己苦嚥下去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影像是假相,符號是虛擬,可「悼」可「祭」不可以自己的分別妄加他人罪與苦。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皆會讓人起嗔念造口業 菩薩心中有己無愛 有的僅止愛自己強固自己而責難異者 沒有大愛萬物之心。動物、植物、人、有生物、無生物、有生命、無生命(沒有好壞善惡優劣之分別)皆是宇宙萬物自然之成員成分成因成果。菩薩的嗔恨心起分別造業。苦嚥的是誰?阿彌陀佛!

      刪除

  2. 鬧讀詩
    用你翻騰之語奔流之歌擾嚷之言
    覆上我怔忡之眼驚呆之口入戲之心

    不睬我總總的昨日覓覓的今日
    或是 不知所以的明日

    明日卻不像那夜驚鴻一瞥的魚屍
    無法闔眼也無法訴說了卻餘生的願滿
    看我一眼又如何
    你仍然吞下我的死寂 無礙無思的肉塊
    最後 抹去一口唇邊的殘油


    鬧讀詩
    用你翻騰之語奔流之歌擾嚷之言
    慶賀所有無所謂而死去的魚屍
    如同慶賀翻騰的飽腹之欲

    撰文 真田有心

    回覆刪除
  3.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0:
    這次我真的不知道比目魚還想不想復活
    ——我是指「Gustav Mahler義的」復活(Mahler交響樂第2號〔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以死後的世界為主題——這是一首到我這把年紀還能仔細聆賞的交響樂,汝們或許可以聽一下)。
    食客曾說,當人們吃下「有靈魂的食物」時,感到特別滿足,因為我們吃的是生命的根源,甚至我們吃的是靈魂——「那些都是一旦被我們吞進肚子裡,就沒辦法再生的生命」。
    食客的想法不好理解,特別是如何把食物和靈魂嵌結起來的棘手問題。
    不過,現在似乎有答案了,那就是以「復活」作為中介來嵌結兩者,這就像另一位大師說的——「愛它,就是把它吃掉。」這個想法剛好跟食客的相左,但都把食物吃下肚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生就有死 生生死死是生命的永續 這是自然現象 雖然無法證成 但我選擇相信 但現在要問 吃掉就能復活嗎 不吃掉就不能復活嗎 若以條件證明 愛它就把它吃掉 則愛是吃掉的必要條件 復活是愛的必要條件 亦即能復活才能把它吃掉 不能復活就不能吃 這就是愛 這是否違反自然的謬論

      刪除
    2. 條件證明之理解仍然有誤,要再修正。
      「愛它,就是把它吃掉。」意思是,讓它化作某人的營養,長成某人的一部分,那麼,它不但重生復活,還與那個人合為一體,這被那位大師視為是「愛的真諦」。
      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僅十寸耳,何以美七尺之軀?聽聞受教,要再沉潛才好。

      刪除
  4. 此作以出奇之喻,讓人眼睛一亮。
    在日常的食材和自抑的情思之間互喻,體式複沓,意象翻新,引人回憶並反思。
    詩雖允許多重解讀,但若讀者竟只讀到「動物宰殺」,不免教人啞然失笑。
    何況詩裡根本並未涉及「要以動物宰殺作為愛情必要的訴求」(又如何胡亂扯到「聯誼方式」「鞏固愛情」呢,犯了不相干的論證謬誤),這般詮釋未免偏狹又偏激。失焦、失當、失度,更奢談信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