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行草:仁者樂山,仁者壽》


行草【專欄】:仁者樂山,仁者壽

容或,倫理有兩種內涵(1)倫理制度――以既定約束成規協助人實現美善,但這樣會有陷入服膺外在規範而淪為他力導向的危機,是有權變(2)倫理良知――服膺一己的良心指引以實現美善,全然自力導向,是為大經。
              
然而,不論是服膺何種引導來實現人間的美善,都會遭遇根本難題,亦即,實現美善的動力從何而來?以及,個人的良知何以可靠?古籍《論語》解答了相關難題。要之,《論語》中孔夫子一方面提示「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第七〉)之「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第十二〉)的自由、自主和自律性看法;另一方面卻又提示「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第二〉)——好像還需要考慮和遵守特定的外在規範或法則,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論語》中「仁者樂山」、「仁者壽」的載述,可謂進一步解明了此中深義。

「仁者樂山,仁者壽」的涵義當是揭示,人固受外在法則所制約,但人還是可以在不違逆外在法則制約的情況下,突顯一己的自主性(重點正在於那個「外在法則」其實是由人自己體悟證立的),這也就是說,人要能夠在具備「體察天道」的智識照拂下,進一步實現自己期許的生命樣態及價值意義,而這正是「從心所欲不踰矩」之彰顯人道的實義了。是以,這其實也解決了「如果有個先在的『矩』擺在那裡,人還能『從心所欲』嗎?」的問題,顯然,《論語》巧妙地擺脫了這種看法的內在衝突,而提供給後儒很好的創發契機。

總之,「仁者樂山,仁者壽」,即「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個境界的另類表述,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是明講,「仁者樂山,仁者壽」是映襯或隱喻,是以,後者較不容易理會。總此,果真由解消「從心所欲」和「矩」之間的內在衝突而明白其中的道理,那麼,我們大致也就可以洞明「仁者樂山,仁者壽」的實義,而且,每一個人都可以當下透過自己的實踐去證成之。

(攝影:安國/撰文:出雲)

11 則留言:

  1. 小時候的國文課,老師上到「仁者樂山,知者樂水」都會問學生:「同學,你們要當仁者還是知者啊?」
    我們也總會喳喳呼呼地根據自己喜歡山或是喜歡水,此起彼落地「仁者」、「知者」地亂說一通。
    真正這麼讀,才會知道,原來「仁者」與「知者」是一體兩面的事情,不是兩種相異的存在樣態。忍不
    住想:「國高中老師為什麼不好好教呢?讓從前的我,讀到論語就頭昏。」

    仁者的仁,雖是「我欲仁,斯仁至矣」以及「為仁由己」這樣通透直接直搗一己之心性,但是實踐上,
    如何讓「知」(良知)發用,辨明各種機巧,讓自己無咎,這又不是那麼通透直接了,常常對一般人而言,
    又是走得曲折離奇。
    我想,「仁」是價值的根源,而在實踐層面,「知」可能是需要花去最多心力的辨明過程。

    回覆刪除
  2. 匿名3/31/2016

    我以為< 從心所欲 >幾乎已是當今的主流思想,自從學法律的政客唱:之後, 犯規早已成為智慧的象徵, 強取豪奪更是社會常象, 更甚者, 哪個學童不玩腦筋急轉彎? 在創意掛帥的前題下, 在學院裡的師表可曾要求學生給< 不踰矩 >來個創意思考?曾幾何時, 仁者早已等同弱者!
    尤其, AlphaGo電腦戰勝韓國棋聖李世石之後, 倫常勢必更加式微, 想想, 幾乎每個棋聖都青出於藍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匿名3/31/2016

      政客留言: 唔你麥安狀!

      刪除
    2. 這位匿名者,我真希望您有好好讀過主文的文章再說。
      要不,如此有見地,建議投書各大媒體的民意論壇豈不更好呢?

      刪除
  3. 匿名3/31/2016

    如果版主都沒有拒絕, 為何這位Shensi如此睿厲?
    我以為這位朋友過了, 如果你是一位學者, 何不更客觀地想想言者所言?
    這是一個開放的空間, 或者, 請自己開一個論壇吧!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我直接了,是缺點,抱歉。不過,循著文本脈絡回應,是對作者基本尊重,我想提醒這一點。
      開放空間當然不擔心評論,您也可以評論我的貼文。
      至於您最後的建議,似乎又離題了。

      刪除
    2. 匿名者的意思是說
      現今普羅大眾(指貢獻人丁者)往往受限於階級制度
      當然十分歡迎能夠「從心所欲」
      但「從心所欲」的重點在於接續的「不踰矩」
      這是人們不容易做到的事

      仁者會不會成為當今的弱者
      這是觀點問題
      如《論語》所示「仁者,先難後獲,可謂仁矣。」在某些階段可能被人們視為弱者,但終究不是。

      刪除
  4. 「我以為」往往是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的思考。而,「我以為」往往也是思考的起點、思覺的萌芽。學習並練習「調節」,而不陷於「失調」。人與人之間才能「溝通」成功,否則就會處處障礙。我粗淺地以為,試著「理解」,試著相互理解是第一步。
    又我進一步以為,「主流論調」、「存在現象」不一定都合理。有「仁者」就是會為荒謬而反抗,當然,這樣的「仁者」也可能被稱之為「暴民」。然而,究竟我們站在什麼樣立場、擁有什麼樣的權力去「命名」去給予稱呼呢?有待思考。

    回覆刪除
  5. 月娟3/31/2016

    「仁者為什麼樂山?」這個問題在我的論文中被簡要的提問成「人為什麼會想要親近山林?」相關問題其實可以反過來思考,亦即,人在山林中可以表現(令他滿意的)什麼(也就是一種收穫),以至於他想要一再親近山林?
    果爾如是,可以這樣推想:
    山林的質樸性和無遮性,讓人容易去除心防,在山林中人可以發覺無遮的自我,而得以進行自我之調整。山林的空曠性和包容性,讓出入其中的人得以突顯一己的特質(空曠中透顯了存有性),或得以映襯出人的可取之處(豐富中托付存在感)。

    回覆刪除
  6. 在山林中豐富的存在感應是各得其所,
    如山林中的蛙最樂見ㄧ窪水塘!
    "從心所欲不踰矩"所講的是倫理,
    前一位匿名朋友所講應是:
    如果社會制度崩壞, 我們如何因良知而不踰矩?

    回覆刪除
  7. 我認為 人一生中必須要有個轉捩點 使我們的人生產生一個最有價值的內在 而最有價值的內在是否以仁為基準就能證成「從心所欲不踰矩」呢 更何況外在法則其實是由人自己體悟證立的是何等的困難 我欲仁,斯仁至矣 是否我欲總統斯總統至呢 以現實言是不大可能 請問馬英九 蔡英文是一出生就欲當總統嗎 非也 人生是不能預料的 小燈泡被砍頭 搞生技股票被揭露而辭院長是預料嗎 是以 既然無法預測未來 就不要為此煩惱了 我認為不管在什麼位置 能夠學到的就努力去做吧 今天學到仁就用仁來鋪路 明天學到愛就用愛來付出 學到莊子 學到美學就融入在其中吧 雖然辛苦了出雲 我想他也樂於和我們分享 若此 樂山樂水樂電腦或變化無常的人生就不重要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