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專欄】: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就如我那麼努力探究——「情深而文明」還是僅僅是一種智思,而且,無法在理上究竟地證成(如“final theory”示意),即使勉強推證,最後依舊需要人自己實踐地檢證。所以,如果人關注於此(情愛色慾),那麼,也只有深情地去愛一次,才會有答案。(人什麼時候會關注「情愛色慾」,在生命中,可能是一種階段性、機遇性、機能性或個性的問題,但人一生中總是會關注到這件事,而且,一旦錯過良機〔譬如,過於年幼或老邁,都不太好照應類似問題〕,再來考量,容或總是不周全、有遺憾。)
那麼,這裡就要提問最後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渴望同時愛與被愛?
人可以獨立地愛,不計較受者是否知道或接受,滿足於愛的給出,但人無法獨立地被愛,因為不能左右或不得不照應愛的給出者。人可以同時愛很多對象,也可以是很多對象同時愛一個人,但是,如果是情愛色慾要一體顧全,如果果真是深情、至情以對,那麼,為了要符應這份愛的絕對優位性(優位就只有一個順位,否則不叫「優位」),也只能是愛一個人。(這裡邊好像藏著什麼,太趕,暫時說不清楚。)
想想,要維持在同一個對象上彼此愛與被愛,這是何等因緣、何等奇妙、何等珍貴的事(或許,也是何等困難的事)。再者,大家都明白,要證實彼此間的深情,可能有許多不同管道,但最純粹、最徹底、最直截的方式就是把自己交付給對方,以取消自我來推崇對方無上的優位性。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我以為這不會是理論能解答的事,總是,人必須深情地愛一次,才會有答案。
職是之故,假如人無法擺脫情愛色慾,假如深情也就是最後的出路(之後也可以再也不必管情愛色慾了),那麼,重視深情到能夠生死相許,如果在這種情境中人還做不了主,那還有什麼事人能夠全力以赴?人所謂的「意義」與「價值」感,是否都會落入「全有」和「全無」的智障狀態(假如人的「概念化」能力超強,像出雲)?
人生不長久,人只是想要剎那化永恆(timeless),永遠留住人生的美好,但畢竟知道這樣想是白痴,是以,全幅性命以赴,彼此徹底地把自己交付給對方(這不是用說的,是要做到,要能夠證實),以感激、成全彼此相愛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管世界末日的到來。
如是,終究還是要問,人為什麼要渴望同時愛與被愛?
形單影隻是一種寂寥的狀態,缺乏人際之間的認同,充滿不安全感而活著。也許愛情就是解消這種窘態的最單純的方式吧?!對於一個小小的「我」而言,有人愛,或愛人,在互動的過程中,彼此就能滿盈而充塞天地之間!(愛的最佳狀態)。實現愛情的過程中,便同時實現了自我(腦中有大量的腦內啡)。興許這便是很強烈的動機吧?!
回覆刪除其實 人不必左右 也不能左右或不得不照應愛的給出者 若執意或勉強 必定很苦惱 但人的心靈有時需要得到救贖 那就是自己不能喪失擔任先行者的勇氣
刪除若以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 愛與被愛也就沐浴在永恆的喜悅之中,不管世界末日的到來。那麼想要剎那化永恆或想要剎那化沉淪 生命的樂章決定在自己的剎那一念間 覺龍 2015/06/29
剎那只能化永恆,剎那不能化沉淪,以範疇不對當故。
刪除不過,永恆固有超昇與沉淪兩種指向,這到是真的。
但現在談的是情愛色慾,如果連世界末日都不管了,哪會在乎什麼超昇與沉淪,這些都會被超絕。
也許該會後設地探討一下,這是如何辦到的?這樣合理嗎?這樣有什麼意義與價值?
若是,必須回答我的提問。
是的 若永恆固有超昇與沉淪兩種指向是真的。那麼世界末日都不管了 指的是形體的消失 但心靈卻不隨著末日消失 只有提昇或沉淪。
刪除生命或許有很多生存的方式 只是目前還無法證明其他看不到生存方式 雖說 緣起性空 但是空中妙有 剎那間起了純真善良之心 眾緣和合時仍然能生 而匯聚善緣 造福人間﹝給人愛 成究自己的愛 即愛與被愛﹞ 就能讓缺憾的人間充滿希望 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與價值
覺龍2015/06/29
愛不重不生娑婆,既然已經來到這世間,就注定要為情所困為愛癡狂。尤其是對自己所愛之人(情人),彼此深愛著對方已將自己融為對方交給對方,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因為有了他而感覺格外的幸福。也許只有深深愛過轟轟烈烈的愛一次,愛的死去活來不管一切盡情的去愛,才知道,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回覆刪除不苦不生娑婆 則苦是因子 或 愛不重不生娑婆 則愛重是機鋒 有說 娑婆世界是苦多樂少 或苦樂參 但總離不開一個苦字
刪除若將自己融為對方交給對方,每一天分秒都因為有了他而感覺格外的幸福者 必竟不多 但有人卻願意往裡跳 享受直教生死相許的幸福 但是否能如此 如出雲所言 人必須深情地愛一次,才會有答案。但我認答案是 火沿著腳跟竄入 浴火重生的大確幸 不值得去嘗試 實實在在地為愛付出才是生命美好的樂章
在愛與被愛,很容易讓一個凡人化身為超人,有別於素日的平常無奇或人性脆弱面,而激發某種奇特的超能力。這種超人模式,不論是賀爾蒙作祟,或是腦內啡大量分泌,或是腎上腺激素作用,在戀愛情境的人,兩人眼中總是將對方的存在感全然放大,充塞整個感知情境,而將自己所有感知主動投射於對方,隨著對方動作與反應而決定自己動作與反應,是一種完全交付的意味。另一方面,也因為體驗到自己在戀人眼中具有同等龐大的存在感,而欣喜於自己全然的在精神上達到自我實現,這是一種完全自主的意味。是以,在全副心力投注的情境中,全然交付與全然自主交融,而突現為「1+1>2」的人生狀態。
回覆刪除除了愛情之外,一般人會轉變成超人模式,大概是為人父母(保護幼兒),或當馬蓋先(啊?沒聽過?*囧rz*)、消防弟兄(衝鋒陷火陣,搶救生命)諸如此類出自於拯救他人的積極動機而可能置身於險境的人物吧!一般人似乎要轉為後面提的這些角色都有些門檻。而且這些角色也帶有存活危機感的恐懼層面,不似愛情活動那般具有的迷人魅力吧。
很不同於常人的體驗及清新的解釋。汝的分享讓我有了以下的反思。
刪除「愛情超人」可能只是深情的「向陽面」,其「背陽面」在於,既然是無怨、無悔地把自己交付出去,那麼,要篤實地做到,才是「深情挑戰」的剛剛開始(試想,如果有一種生平已成為生活常態的積習要抹除,會怎樣?)。換言之,光靠一己愛的能力(及其伴隨的意志力量)可能是不夠的,一定還需要透過被愛來得到滋潤,或許這樣才真正能圓滿。
若是,亙古以來,一陰一陽之謂道,一男一女,天造地設,是何等自然不過的事,怎麼搞到現在,卻變成了有些人口中的業障、魔障?這是怎麼回事?這裡,人,是不是該好好深思一下了。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要眾生放下情愛執著 根本不可能 除非他們超凡出眾 才有可能不被欲求纏身而解脫 否則火燄下的八里粉塵爆 那有些許清涼 !但楊枝淨水 可以遍灑三千 讓火燄化紅蓮 清涼地 就在汝之方寸間
刪除覺龍 2015/07/01
我知道林樟的人生閱歷多、人生體驗也豐富,有很多值得大家學習的地方,是此,今後是否能請汝分享一些個人真實的人生實際生活經驗,而不要繞著這些名相打轉,出雲修養差,實在看不下去。不然,就請汝思考思考出雲的提問,那麼,或許會有不同的成長體驗也未可知。
刪除在blog這種公共區域發言,除了一應的不謾罵、不揭人隱私……等等公共規範之外,我認為在出雲blog還特別要留意以下可以自我要求的原則:
回覆刪除(1)要維護、不改變出雲blog的原始立意及特質;
(2)永遠抱持開放的心靈,不會唯我獨尊,更能相互欣賞、接納與助成;
(3)要能多顧慮不同背景之他者的感受,盡量更圓熟、更具包容性地陳述己見,分享體驗;
(4)不過度張揚一己的立場或態度,反而要隱微、溫和地帶過——以免無端地帶給他者莫大的壓力——除非有識者要求進一步披露或增強;
(5)如果試圖給出對他者的引導,那麼,最好是用提問的方式誘導他者自己去思考而有以發現,或者,講述分享者自己相應的實際經驗+體會以例示之,也是一途。
總之,出雲blog是大家一起來經營的blog,它只是大家進行邀約與分享的場所,它不是任何宣教道場,也完全不需要有一位教主讓大家來推尊(不論是佛陀、上帝或阿拉)。
感恩出雲點醒 在分享中知道人之圓融 知道己之短拙 不足或偏執的地方 下次改過 罪過 罪過
刪除期待在分享中能激盪相長 感恩 林樟在此懺悔
林樟不必自責太過,我知汝向佛心切,全心濟助世人,出雲已經∕還要向汝學習者多矣,但望林樟也能包容、照應俗世情理才好。
刪除真的 太感恩 這也是出雲開blog 彼此分享的收穫
刪除林樟感恩
總感覺自己已過談戀愛的年紀,這時候講情論愛總令人不免彆扭(哈哈~恐怕更年長者或寄情或熱誠的宗教信仰者還會更彆扭或更害羞吧!?)。不過,日前聽到一位自小一起長大的男性友人A君講得一段話倒是滿有趣的。
回覆刪除A君的一位年長且人生閱歷豐富的男性友人說:「A君你知道嗎?一個男人其實到了60歲心還是會悸動,還是會砰然,還是會有愛的感覺。」
A君說:「哇~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啊」
其實,A君要表達的是,儘管到了60歲,心是活生生是活潑潑的是生生的。他質疑,若他現在走入「體制」,那麼往後的20年,究竟是能滋養抑或是澆熄此「活生生」。
我認為,主動與能動的「愛」(x)倘若沒有「被愛」(y)的滋潤與回饋,也成其不了「愛」(X)。因為在成就不了X之際,在這過程就油燈漸枯、被澆熄或枯死了(油都枯了,燈都點不燃了,那還有照明的可能)。因此,人會同時渴望愛與被愛,如此,愛才有可能成長、才有可能傳遞,才能綿延,也才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試問,若沒有愛(X)(是不是也可以說是xy之突現???),文明還有可能嗎?我在想,前述或許也可以是一種「生死相許」的另類詮釋。
Wow! A君的質疑相當關鍵。
刪除不過,現在我們來推想一下情愛色慾的邏輯:情深 → 生死相許 → 發現光有愛力量尚且不夠,還需要被愛,才能實現生死相許 → 如此才能找到為什麼情深能夠文明的答案。
若是,深情才是關鍵,亦即,都已經能夠生死相許了,「制度」本身也就無關宏旨,而且,真正的難題在於,一位愛與被愛者,到底能深情多久?我想,A君應該在意這件事才是。
再者,生死相許如果真的是把自己全然交付給對方,那麼,「制度」還是會浮上檯面,因為,那樣也就要全幅性命面對同時也深愛那個「對方」的所有親族――他們會要求「制度」保障,以免那個「對方」(他們的「愛」)被人無端「奪走」。
果真"生死相許如果真的是把自己全然交付給對方"(如果我理解無誤這裡應該是「彼此」(兩肇)都將「自己全然交付給對方」的意思吧),那麼,怎麼會有"「對方」(他們的「愛」)被人無端「奪走」。"的問題呢?
回覆刪除這我不能理解?
Waw! 表意不清。
刪除我的意思簡單地說,譬如,汝把別人的兒子「搶」走了――這在兩肇愛情事件中的「對方」,指的就是汝愛的那個人,而他也是別人的「兒子」、『弟弟』等。我想說的意思是,如果生死相許,那麼,何等專情、不顧一切啊,在別人看來,就形同兒子被「奪走」,那麼一定需要尋求「制度保障」了。
這就明白了。了解了解!
刪除當下,或許彼此咸認"情深",而"情深"怎有一恆常的定義與典範的詮釋呢?詮釋行動殊途卻得以歸趨至情深,能清楚價值與貫徹行動──"執子之手"念念情深,"白首偕老"尤為完滿。情深而完滿,乃世人欣羨不已之事。
回覆刪除我想情為心愫、為表徵、為傳達,情深其衍生更有責任、信諾、犧牲,整合為牢固的城牆(依靠意義不是禁錮啦!)、礎石;自認情深之人能否認定此義含,不至於望之卻步?怪不得一句老話: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還沒說準是良緣(抑或孽緣)哩!
情深且全然託付,於廣漠中遭遇到與吾同心之人,實當不易,神仙眷侶也!
格主問:"人為什麼要渴望同時愛與被愛?"
回覆刪除愛與被愛的能力與需求整合才算圓滿(隱含活潑生意、創發的力道,或修復的力量),兩者兼具"和"為之而生。
若此 愛與被愛 兩者和而為生 則被愛 也是功德一件ㄜ 而情深者就是彼此悉地成就 成就身心世界無所污染 好感相待 至死不渝 也令所有人投入羨慕的眼光 方能隨心求活 自由生存
刪除人為什麼要渴望同時愛與被愛?(春翎clpon)
回覆刪除《Silver Linings Playbook》是自己想要拿來作為特殊教育宣導的一部影片,台灣翻譯為《派特的幸福劇本》2013年2月上映。《Silver Linings Playbook》這電影如實地呈現精神疾患/情緒障礙者的生活面相,而主角也展現了積極樂觀,正向的能量。可能每個人多多少少心中都有一些烏雲…………….我也有…………
這是兩個精神疾患的愛情故事,當然也有家庭與手足之愛。
男主角Pat在感情上是受害者,且受到法院的限制,但是仍想愛與被愛(破鏡重圓)。
女主角Tiffany因丈夫過世,而引起精神疾患--愛上很多人(此處被社會規則所限制,成為一種精神疾患),但是在遭遇男主角後,愛的優位性展現出來,她想要愛男主角並且被愛。(此時男主角名義上仍是已婚狀態)
電影中外在環境給予人的限制很少,家庭、手足對於主角的愛與包容(保護)並不缺乏,也可以片面看出西方(美式)對待精神疾患的處遇方式。
其實還是要回到自身,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的「特質」。人的「自身」有很多的限制,特別是如何克服自己內心的障礙,讓自己的生活回復「正常」,不再被社會規則限制。女主角對男主角說,「我能接受自己,寬容自己,你做得到嗎?」這也可以反問自己。
想要讓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出於自身地精益求精,於是渴望愛與被愛(我似乎轉的太硬)。電影有兩個名詞作為動力來源,「Excelsior」與「Silver Linings」。需要留意的是,在這裡是自我的動力來源?或是強迫症?(如後記所述)
美學進路是一個解題方案,電影加上舞蹈。結局是透過跳舞比賽獲得5分,主角們(雀躍)與參賽隊伍及觀眾(惋惜)這種落差展示幸福的主觀性質;評審無法理解這種分數,何以會讓人歡欣鼓舞。
電影剛開始時,主角的生活並不美好,兩個人練舞時舞步笨拙,但是他們逃脫分數的規則限制,電影中的點點滴滴(快樂與不快樂)形成主角的美好生活,並且都有屬於自己的幸福。
後記:這是適合成人觀看的電影,主角有些「白目」、直接的對話,炎炎夏日中能博君一笑,也讓我在撥撥獸的壓力中能會心一笑;但是對於需要與精神疾患長期相處的家庭而言,這些愛與幸福是我們需要嚴肅面對的議題,有很多倫理爭議。
雖然我不是很喜歡,但是仍要並列,但不贅述的心理學與醫學上不同的解釋:「透過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愛情跟強迫症所帶來的情況非常接近,兩者都與酬賞機制(reward system)相關。」有興趣的人可以先看http://readandanalyse.blogspot.tw/2013/03/blog-post.html。會對劇情以及精神疾患有更深的瞭解。
Wow! 好棒的觀點和洞察。
刪除出雲完全沒有聯想到深情與強迫症的關聯,兩者的確太相像了。
這樣的話,強調「自作主宰」,是否可以稍為釐清「強迫症」方面的疑慮?因為,畢竟很不一樣。
為什麼人會渴望同時愛與被愛?
回覆刪除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出雲在〈情深而文明〉中提及了兩種「情深而文明」:(1)「『情深』何以能『文明』(X)」;(2)「有機會從陷溺中走出來,重新去體現『文明』(Y)」。這樣,「情深而文明」無非都是要求一己成為「光源」,其相應現象也大致就是「情到深處情轉薄」(這個「薄」不是指變少的意思,而是指可以被取代,譬如,被「赴死」取代,這可是十分無情之事了)。但是,此中“X”和“Y”究竟有何區別,其深意為何?
想想,「情愛色慾三部曲」一開始,出雲就強調在「『由不得我』的生命大流」中,人如何還能成為「我自己」?並在「第二部曲」推想「情深」是一種解困之道——這樣就涵蓋了二分之一的人生,另一半人生是把「情愛色慾」完全斬絕者。
那麼,「情深」有什麼作用?要之,在「情愛色慾」的氛圍——而完全不需是任何求道、修煉的氛圍——深情本身最後即會訴求兩肇生死相許,而人果真能做到生死相許,也就相當於真實地擁有自主性,可以自作主宰矣,而這樣容或就有可能開啟人自身的「文明」——第三部曲嘗試講這些道理。
假如出雲的解題是恰當的,那麼,在生死相許的氛圍中,人會明白「愛不是占有,愛是成全」的實意,因為,人的確擁有兩種「文明」,一種是由「生生」所保障者,只要宇宙繼續運行,這種「文明」永遠不會消失;另一種則是由「被愛」、由於別人的成全才得以實現者,那麼,只要愛與被愛的情夠深、夠持久,那麼,這種「文明」就是人間最最珍貴的寶藏。
總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人可以透過深情、生死相許,而得以做人自己,並且明白,要如是,唯有同時深情地愛與被愛,並因而渴望同時深情地愛與被愛。好了,這是順推,我們還可以逆推、旁推,來講明這些道理(Moscow好像提及了一些概括)。剩下來的事,就是個人一己的實證了。
或許一些人會這樣說,由於早年在刻骨銘心的戀愛事件(表示的確有愛的能力)中被背叛(表示不曾真的「被愛」),而察覺不可能既對人掏心掏肺,同時又對人時刻警醒預防,甚至,在不堪回首行屍走肉地活過來之後,反而驚覺,沒有愛情也可以活下去,而且,還可以活得好好的,不會有缺憾。
刪除或許另一些人會如是說,在自己的一生中,從來就沒有「錯過什麼良機」的情形,因為,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所以,有愛、沒愛,其實並不重要,好好照顧好自己,如是就能去照顧其他有緣人(且未必一定要照應戀人)。
這些看法揭明了三件事:(1)實現「自作主宰」的方式或途徑可能很多,出雲講的只是和情愛色慾有關的一例(出雲畢竟太關懷其中的「美」,很想要世人去發現它、創造它);(2)的確有人能夠不再碰「情愛色慾」等問題——不需要斬絕,只是稍稍放下即可;(3)人會不會渴望「同時愛與被愛」的關鍵,最終其實在於「被愛」。
愛,可以自決;被愛,則取決於他人。愛,只需要靠自己;被愛,有待他人成全。愛,具有主動性;被愛,永遠都只有被動性。是以,所謂的「渴望同時愛與被愛」,可能永遠都等不到。若是,也只好放棄深情之愛,轉而去追求人生中的其他更美好的事了。
這樣算不算解決了問題?什麼問題?
情愛很美,被愛也很好,確是如此。不過,這好像是,我"知道"睡在席夢思上很美好,但我還是選擇睡硬板床(習慣或身體限制等等因素),能睡就好。
刪除我認為,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從事了許多種類的活動,都是在往自我實現的路程上。是以愛情這類活動發生了,就好好處理(良緣好好把握,孽緣速速放手),沒發生的話,也還有其他重要的活動可以用力。
只要愛無所求 對付出者而言就是愛與被愛
刪除除了不能動彈的老者或不懂人事之童蒙,總有一件事不能規避,別當作不知道、沒看見。
回覆刪除到底要活得像狗狗或活得很情深,或者去當僧侶?這的確是由人自己來決定。
只是未必決定得了,說說罷了,還必須能自家作得了主、活得下去、活得悅樂。
(那麼,是不是又回到了「如何自作主宰?」這個問題上了。)
(這可能是每個人對生命都抱有完全不同的「根本」觀所致,譬如,我認為睡什麼床或睡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誰睡或自己睡。)
哈哈哈!越來越麻辣了。
刪除會嗎?這是汝的審檢尺度?
刪除通常我們的社會大體還是十分保守(我很想說是虛假),不太能通融一般人明目張膽地大談情愛色慾,也常常指摘這類談論有違善良風俗。出雲個人很希望能夠打破這種格套,想把這類話題變得健康而有益人生――這是大家看到的情愛色慾三部曲的全部,但這個三部曲完全還沒有談到情愛色慾中的「美」,因為那些內容,或許就會有所謂的「尺度」問題了。我想要說的是,其實一般人很可憐,他們多半被教養成情愛色慾的色盲,而在人一生中沒能或沒機會照顧好自己。
從「社會」維護其安和樂麗的角度來看,找到真理或真相未必就是最好的答案,「社會」提供的「真理」或「真相」,或許都別有用意地對人性有特定疏導或照應,譬如,為了避免人們過度濫情、荒廢事業,於是,就會樹立一些「不重視情愛」的看法或主張,試圖把人們從情愛世界拉拔出來,去做一些有益社會的事——《紅樓夢》就很細膩地展示了這種存在於情愛世界中的個體與「社會」的角力。
再者,有些主張表面上看來,並沒有那麼強調要照應那些「看不見的『整體』」(即如,「社會」),但是,畢竟還是把這個「看不見的『整體』」換成了「彼岸」、「來世」,從而真切地是想要維護個體之福祉地轉移了人們對情愛色慾的關注。若是,我先前提及的是否有經驗意含的真理問題,就再度浮現——如果「彼岸」對我們而言沒有經驗意含,吾人如何∕是否要擁抱它?(又如果,有人把「彼岸」、「天國∕佛國」都解釋成「就是這個世間」,那麼,問題就簡單多了,人,必須先得通得過這個世間的考驗,而不是隨便就去擁抱「彼岸理論」才是――通常,在沒有經驗意含的情況下就稱之為「理論」。)
以上這兩種「轉移」都是現世之常態了,問題在於大家是否會認為,出雲會不會為了對抗這類轉移而用力過猛?或者,出雲會不會其實講得無關痛癢,因為根本尚未挑戰尺度?
有位陶藝家豪不避諱地說自己是「好色之徒」,他要表達的是,若不好「色」他也做不出「美」的陶。
刪除「對抗」不容易。人不容易對信仰或意識型態有覺知反省力。通常對抗者都會成為「異端」。而這社會又有一種很奇怪的「燒女巫」現象,好像以為這樣,就安全了。我個人是蠻討厭許多人總是以假象或表面和諧為由,而認為應該如何如何。我總認為虛假遮掩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是餵養遮掩事件之邪惡。而我也因此經常被數落「曲高和寡」、「理想主義者」(這種數落是帶有一種嘲笑的口吻喔)
出雲情愛色慾的提出與挑戰,倒是讓我見識到不曾認識的出雲。行走在自然中,已是一個新認識,在情愛色慾中,又有另一番認識。與學術殿堂中的完全不同。
哈哈哈,
刪除認不認識出雲不重要啦,
如汝所言,「認識汝自己」才是人生大事。
大院景觀樹繽紛,老小佇足稱奇哉。
回覆刪除植士樂道此光華,願人皆得斯美哉。
卻見一戶葉繁茂,色疏艷淺綠意埋。
旁過嘆笑無花賞,掩門只為納涼來。
百花叢裡過 片葉不沾身 但虛空有盡 我願無窮 情與無情 有待學習徐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刪除賞鳥人:夏樹是鳥的莊園啊。
刪除那麼 心靈是人的主人
刪除勘誤:斯美"哉"-->斯美栽
刪除題名可能叫做:春色干卿何事
:p
唉 , 談到情愛色慾怎的又開始鳥啊雲彩心靈的?
回覆刪除不過就是荷爾蒙過剩的牽拖, 這題才不好說不能說就是如是之故
沒看到要看動物做愛都偷偷摸摸的, 攝影機要架在動物看不到的地方
人也是動物, 但就是牽拖了一個文明
欲語還休 要不要說及如何說都需要一番論戰
我以為 老人都不想說不敢說不愛說 朦朧就是美
混屯就是高點
且作夏日莊園 任夏樹奔放在綠與鳥之中吧
哈哈哈,好個「混沌就是高點」,真是畫龍點睛啊。
刪除那麼,就讓這個原初情境來收束一切。
意解:
回覆刪除有一門大戶人家的庭院,種了一棵大樹,而這棵大樹總是開滿了色彩繽紛的花朵,景象非常美麗,路過的老老少少都會忍不住停下來欣賞,嘖嘖稱奇。種樹的人對於這棵樹上的花朵散發的光彩、美態非常讚賞,他樂於將花朵盛開的方法分享給他人,並且期望他人都可以種出像這樣開滿花朵的樹栽。
不過相隔不遠處,有另外一戶也種了大樹,滿是樹葉,雖然有些花朵相間其中,卻因為顏色稀少也不那麼艷麗,而被綠色的樹葉遮掩起來。經過的人嘆息著笑道這戶的樹沒開什麼花,也稱不上美。戶主只是把門掩上,在樹下納涼享樂。
前詩未提及鳥、賞鳥、夏樹、雲彩、心靈等等,為了避免這首詩被錯解,而誤會衍生,我還是做一下白話意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愛慾色,就像是自己種自己的樹,花朵是色慾的比喻。有人希望自己的樹開滿了花朵,落英繽紛,艷光四射,美不勝收;有人希望偶爾幾朵即可。這是不同個體不同的美感欣趣。何來非如何不可呢?
人活著,色慾原是必然會處理的事情,本該健康的談,開朗的談,不隱晦的談,但是它為何會變成某種地下藝術,人們私下分享的作品,總是因為它與其它事情不同的特質,公開談要不就是變得不美(健康教育教材示範),要不就是引發不可收拾的誤會(未成年孩童看完學校教學影片,女同學立馬拉著男同學去實驗)。過與不及,每種民情都在摸索一種合適的方式,似乎尚未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暢談方式啊!
回覆刪除至於成年人可否健康的談?當然要談,只是因為這件事的特質,總牽涉了適合談的對象,也難公開的談。新聞報導會公開談,是一種做事件描述的談,這樣挺有趣的,因為新聞事件主角從來都不想當主角,卻被人茶餘飯後。性事對一些人為何會變成障礙,嚴重到需要心理諮商?這也是說它並不只是像討論午餐吃甚麼的稀鬆平常,或是討論學術研究的進展那樣精實明確。它牽涉主觀情境感受,與性情相合的朋友,不至於誤會,不至於離題太遠,健康地談似乎比較可能。至於想要花叢過卻不沾身的這種期許,我很想問:這是期許自己活得像個幽靈嗎?活在這世間,再怎麼不想沾身,也得邊沾邊生活。只希望自己乾乾淨淨,有顧及照應烘托自己生活的親人好友的感受嗎?
先前出雲提過,「情愛色慾」不是用談的,而是要採取行動。
刪除但是,人要擁有「情愛色慾」的行動力,需要具備很多條件――是以,我們只是在談這些「條件」,以及「條件」闕如又怎樣而已。這些還容易談。
若是,比較容易作出的推斷是,人不容易採取情愛色慾行動。
那麼,反過來看,人可以不要情愛色慾行動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就讓人很受傷了。容或,問題並不在於是否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談論模式,反是在於如何避開那些傷人自傷、煮鶴焚琴的愚談。我是這樣自我警惕的。
談是必須要談,因為在談的過程中,趁機檢視自己觀念是否健全。不過,我認為情愛色慾的行動是容易的(君不見世間男女屢屢困在小三、小王的情愛自由切片中而無法自拔),但是要求生死相許,才是不容易的。多數人在採取情愛色慾的行動時,並不會先思考要或不要,就已經發出行動了。是以,情愛的某種基本成份,原本就是蒙稚吧。出雲要問的是情愛色慾可否生死相許?其實汝的態度一直很明確,就是要生死相許。我的態度也很明確,就是無干生死相許。那又如何呢?這原本就是關乎個人的事情,無法普遍化、客觀化。
刪除那麼,我們為什麼還在談?(很多內容已然重複,可以複習一下前面講過的。)
刪除而且,關於情愛色慾,我的態度一點也不明確,至少沒有汝現在那麼確定,與其說我「一直要生死相許」,不如說我對生死相許有強迫症。
請循其本,這不是邀約與分享嗎?現在我們也看到了彼此不同的人生體驗,以我們的閱歷和能耐,會要求普遍化、客觀化的結論嗎?我們可以彼此相視而笑,而且一笑置之。不過,出雲比較一貫的態度是實證,因為汝的不同體會,我會開始要求檢視自己的體驗,去證實生死相許不是強迫症、生死相許的確是恩愛人生的最美好依靠。所以,這是我的事,而且,也分享給汝知道了,剩下來是汝的事了。
唯一的麻煩是,我們對「情愛色慾」的「認定」不太一樣,這裡暫時不要挑戰尺度,我只能說,依我現在的認定,時下那些「小三」行徑,完全不能歸入我所謂的情愛色慾範疇,因為,老實說,一旦採取我所謂的情愛色慾行動,那麼,就只能愛與被愛生死相許,所以不只是不容易,根本就是極困難――因為除了要擁有一般人可能都有的色和慾之外,還要擁有一般人可能沒有的情和愛。
情愛的生死相許,我就算不想說太多,也已經說很多。但是我不認為值得生死相許,因為在經驗上很難證成。就一個女性角色而言,再怎麼愛得轟轟烈烈,陰陽合和,道通為一,精神世界如此龐大,回到務實的生活中,總有讓人熄火的事件發生。馬桶蓋掀不掀,尿漬該不該自己清,都可以引發家庭糾紛。近期曾有新聞報導日本一位女性為了丈夫上廁所的味道,積怨已久,最後殺了她丈夫。這雖然只是例示,透顯缺乏兩性角色理解的生活互動,很容易充滿怨懟的。兩個個體,深愛而締結婚約,婚後卻互相踩對方底線,要如何生死相許呢?如果一個婚姻關係中,男性相當願意理解女性的勞累與負擔,那麼神仙美眷或許可能。為什麼不要求女性理解男性呢?女性常常是包容理解男性,給一分還三分,甚至願意赴湯蹈火的。但總有反例,那再個案論之。
回覆刪除最近還有一則新聞,稱退休後為「回甘族」(取其生活回甘之意)。統計退休後的兩性生活,女性在退休前忙工作、家庭、小孩,累了半輩子,退休後多半選擇經營自己活動,讓自己找回生活動力,活得快樂些,做自己的主人。反觀男性退休前生活重心多在工作上,家庭、小孩責任多半是女性負責。退休後因為沒了工作頓失重心,不善於自己經營生活,如果不樂於參與活動,多半是孤獨一人在家。提到這個是想說,再怎麼情愛慾色生死相許,都會回歸到需要兩個不同的個體好好經營彼此生活。沒有生活層面瑣碎務實的體諒互動,情愛慾色如同泡沫。若要稱得上生死相許,得通過許多考驗,充分地挪移生活層面的本位主義,體貼互諒地好好過著有對方的生活,那在經驗上才能結結實實說出生死相許。否則,這社會總有女性渴望"做回"自己的主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做回自己主人的女性,還有誰要跟男性生死相許?
停 請看一下 在瑣事中磨練 也是一番風景ㄜ 歡喜地做自己吧
刪除如果您看懂我寫的,就不會下這評語,因為完全不衝突。如果是文章長度太長,讓您走神,實非本願,請見諒。
刪除Waw! 出雲也討個駡吧。
刪除如果男女居室果真是這麼地鮮血淋漓,現實瑣碎到極點,那麼,不就越發突顯兩情生死相許的無上珍貴及無可取代,絕不容許錯過?
問題在於,遇不著怎麼辦?能夠和自己生死相許的人在哪裡?容或,這是最後的關鍵問題了。「在黑暗中才需要光明」的另一向度之涵義正在於此――這就好比,為什麼Juliet會把Romeo看待成「生命中唯一的光明」——「比烏鴉背上的新雪還要皎白」――那麼,我們的「光明「在哪裡?為什麼一定要這種「光明」?這樣是不是太苦了?
前文說過了,如果是神仙美眷,那還不錯,當然無上珍貴、無可取代。但是這種佳人良緣畢竟不是100%發生,只能秉持著在身邊的人就是最佳選項。但是到底能不能/要不要生死相許?這要行動驗證,只能等生命結束那一刻才會知道。
刪除根據我的經驗,剛好不是這樣子,因為生死相許之兩肇,愛與被愛彼此都會努力地要求和幫助對方好好地活著,所以,不必等到生命結束,雙方就在緊緊相擁中,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刪除接下來,出雲說過,這樣的深情可以持續多久?這就需要實證了,而且,現在「生命結束」有了正向的意義,因為,如果我們的深情可以持續到生命結束,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可以分享給吾人的朋友和世人。
一聽到這首詩,沒想到竟然馬上想到李莫愁,看來我是中小說的毒太深了! 呵呵~~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