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15年5月27日 星期三

《行草:全人》


行草【專欄】:全人

我在想,〈教與導〉引發的是一個「全人」考量的問題。
從哲學的角度思索之,如果回到問題的根源,那麼,一個人需要被教導,可能是在遭遇問題而無法自行克服或解決時,或者,是為了防患未然。然而,一如我們在Youtube的影片中看到的,人們遭遇的問題也可能並沒有迫切到需要面對或解決,抑或,人們全力投入了其他的努力,而暫時無暇兼顧一些並不會引發立即性惡果的問題,因此,並未感受到需要有什麼額外的教導。
但是,教育工作是一直持續進行的(甚至,強調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教導者也不可能昧於前述情況,那麼,「教導」這件事到底在教什麼呢?容或,一位教導者的確不容許自己不知道要教什麼,反之,擔任過老師的人也一定知道,要教什麼,有時候不是能夠由自己決定的。然而,當老師的人畢竟必須明白有什麼是不能忽略而一定要有所教導者。老師怎麼會知道這件事情的呢?要之,教育的真正寓意就是以「全人」(holistic person)的觀點和態度來迎接學習者或成長中的人。
在我看來,「全人的觀點」就是人只能被當作人看待——人是:不能被視同為其他對象的、不能被切割的、不能被部分地暫時放下的、不能不被正視其半人或非人的可能性或實況的、不能透過局部治療而獲得整全之痊癒的、不能被剝奪其成為「完美之人」(complete man)的期待的。如是,不管人有多麼「成功」,只要還有絲毫問題存在,人就需要被教導、需要學習,而教育正是人邁向「全人」(可見與不可見之間)歷程的一種預籌、一種責任承擔,甚至就是一種更高層級的學習。果爾如是,教導者其實就應該是最真誠的學習者和最需要學習的人了。
不過要稍作說明的是,我的「全人」觀與現在流行的「全人教育」(holistic education)觀點不太一樣,至少,我不會認為「靈性」比「物質性」重要(反之亦然)——兩者從來都是一體發揮作用的,或隱或顯,不一而已。

(攝影:Russell撰文:出雲)

8 則留言:

  1. 匿名5/30/2015

    老師:
    儒家德行教化兼顧靈性與物質面吧!但是(國中)教育並沒有核心道德價值(要根著於文化傳統),怎麼"全人"?真像一場場鏖戰。更可怕的是消費取向、服務業化的教育,認真用心的教師怎有權力去實踐與付出......。然而,"全人"教育仍是極為美麗的目標~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是難為汝了。容或,這不是「權利」與「義務」的問題(第二序問題、派生的問題),而是一個人如何面對及實現美善的問題(第一序問題、根本的問題)。再者,如果汝不能接受我的預設──以成就他人作為成就自己的手段(己立立人、己達達人),而當下即是,那麼,就需要許多對話與討論了。不知道汝有時間嗎?

      刪除
  2. 月娟5/31/2015

    我認同出雲的「全人觀點」,其實每個人都在扮演教導與被教導的角色,生命的學問是一輩子都在學習的。現今的教育只是在滿足家長的期待與虛榮心,好像只有擠進名校前途才能一片光明,忽略了人各有才性的面向。如同格子雞般的教育方法,將學子壓縮在僅有一小小的空間之中,餵予同樣的食物卻希望他成長卓壯。這讓我想起了捷運殺人事件,當社會一片譁然漫罵聲不斷指責兇手多無人性多麼的可恨之時,我們是否也要反思我們的教育給了他什麼負面的教導模式呢?(這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才養成他如此偏激的性格造成難以收拾的悲劇,害了別人也毀了自己。我多麼希望我們的教育是能應其學子的根性而為其教學,如此人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生命將是多麼的美善有價值與意義。 

    回覆刪除
  3. 第一眼6/02/2015

    請問照片攝於何處?

    回覆刪除
  4. 此照片攝於台中望高寮夜景公園,地址:台中市南屯區中台路(位於台中縣市交界的大肚山上)。

    回覆刪除
  5. 第一眼6/04/2015

    謝謝!這張照片很有日劇場景,廣闊視野之感,照片中先由城市遠景,再到平台,女孩與散步的狗兒則是另一番景緻。近與遠皆有故事。

    回覆刪除
  6. 匿名6/14/2015

    剛開始教書時,前輩告訴我看見學生成長好有成就感 ! 這與老師您說的"以成就他人作為成就自己的手段(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一致,之後嘔心瀝血,果然學生德行學業進益了、應對進退得宜,照理,我該高興不是?的確,學生找到方向、建立自信,生命踏實我確實開心,可心裡有部分空落落的;讀到老師的回應,我惶惑於"己欲立"、"己欲達"究竟為何(欲立欲達者為確切堅實否)?很奇怪的,腦海中居然閃過東坡貶居儋州,教學之餘他望向海上明月的心境竟是如何?心如何安......

    回覆刪除
    回覆
    1. Wow! 很深的感觸。
      我有一篇文章〈仁者樂山,仁者壽〉即將刊登,應該可以充分回應汝的問題。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