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漸頓:慢的哲學》

漸頓【專欄】:慢的哲學

中窮

今日在爬山中,突然領會到某位前輩平日的教導:慢的哲學。我時常想著,按照他的詮釋,倘若莊子是深層自然主義者,那麼他和凡夫俗子的最大不同,便是他心中原有自然,因此不必刻意透過親近自然,重新找回人類遺失的野性和意義感(前輩使用荒野啟動一詞;也許我有誤解也說不定)。今日我仍在想著,什麼是莊子不必爬山也能體察,但吾人可能要透過爬山才較容易體會的道理?突然的靈感告訴我,答案可能是莊子的修養工夫:慢的哲學。
我用慢這一個詞,只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並不是精確的講,多少速度算慢或快。慢這個詞,直覺地令我聯想到的是「庖丁解牛」的寓言,以這個聯想出發,我覺得比較貼近「慢」的詞彙可能是「游刃有餘」。在資訊爆炸的現代,什麼都講求速度、效率,因此重申「慢」的概念並非表示真的「慢」,而只是與「快」做一個區別性的概念。
用概念來把握,不容易理解什麼是我所謂「慢」的哲學。但在爬山的活動中,每一步、每一個呼吸、每一個攀爬,倘若你用心去體會,你便知道什麼叫做「慢」。在爬山的過程中,往往體會到「慢」並不比「快」容易,爬得「慢」,需要的不只是耐心,它對於肌耐力其實也是很嚴格的考驗。所以我才會用「游刃有餘」一詞。(藉此也可以說,為何對前輩而言,爬山永遠不會是極限挑戰)嚴格說起來,那已經是超越快和慢的境界。
              在爬得「慢」的過程中,往往是開啟了一種與身體對話的可能性。也許就像打太極拳一般,意念往往比身體的動作重要。我的直覺是,在追求慢的過程,其實更考驗著意念駕馭身體的能耐。以一個例子來說,前輩在爬山時常提點我們,莊子說「常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腫(腳底)」。常想著驚嘆,那是多麼深層的一口氣,那是多麼「慢」的境界啊?
              在爬山的體會後,回到山下日常生活中,才發現自己的許多陋習。我自己是個急性子的人,但卻經常三分鐘熱度。許多事情在追求快、講究效率的過程中,往往喪失了它原本的美意。思索哲學的過程亦是,許多深刻的思考必須透過時間的淬鍊。對我自己而言,在山中體會慢的哲學,僅是一個修練的開端。一起來體察與實踐慢的哲學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