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很有感,作者說她童年最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就是我究竟是誰呢?因為她的身分是三胞胎姐妹其中的一個。她們三姊妹猶如三位一體,沒有個人獨立的身分與人格,總是穿同樣的衣服、睡一模一樣的床、收到同樣的禮物,就連在學校老師也給她們同樣的分數。她總覺得必須比別人努力用功十倍,才能證明自己值得活下去,她是在這種煎熬中長大的。
在她一生中,使她對人生有所領悟與啟迪的是探訪波蘭梅達涅克集中營(死亡工廠)。在集中營的每間營房牆上她看見了刻滿了無數蝴蝶密密麻麻一片,她無法想像?在這種恐怖陰森充滿死亡氣息的營房中會出現蝴蝶圖形。她問自己:為什麼呢?在這兒等死的人為什麼要刻下蝴蝶的圖形呢?一定具有特殊的意義,在往後的二十五年她一直在問自己這個問題,卻一直沒有找到答案。而巧遇一位叫Golda的女孩,與她對話後更使得她確定了往後的人生目標。Golda全家死於毒氣室中,她能幸免只因毒氣室擠進太多人她剛好妨礙到那扇門無法關上,衛兵只好將她推出外面因而撿回一命。Golda起初也被仇恨癱瘓了整個身心,終日活在痛苦的地獄之中,後來她覺悟了,認為上天留住了她的性命,她應當要好好珍惜,如果她到處散播仇恨的種子只是另一個希特勒,她要將仇恨與冤冤相報轉化成愛心與憐憫,來彰顯生命的價值。
爾後,作者以醫生的身份照顧和輔導無數臨終病人的經驗與體悟中,解開了困惑她二十五年的答案。而她的一生充滿了挑戰和遭遇各種困境,桀驁不馴與富正義感的人格特質使她不願服輸,在黑暗中點起了一盞明燈找到了光明的出路。她常用花兒雖短暫盛開幾日就凋謝,但已帶給觀賞者春天與希望的象徵,已將花兒的角色扮演好了作比喻來安慰臨終的病人。而我想,如果生命如花兒般短暫的綻放著然後隨即又凋謝,她就是穿梭於花間的蝴蝶為花兒增添色彩與燦爛。我看到她精彩發光發熱的一生;又看到她調皮活潑的一面,她熱愛山林常行走和攀爬於山中,卻一面引吭高歌自揄自己的破嗓音足以嚇走附近的野獸。她以醫生的角度告知大眾:最好的藥是愛惜與寬恕自己,同情與諒解別人,把人治療好之後才有能力治療大地。
至於蝴蝶的答案就留給每個人用生命的經歷去慢慢體悟,或靜靜的沉思找到足以感動自己的答案。
(攝影:月娟∕撰文:月娟)
Kübler-Ross, Elisabeth, “Butterflies,” in The Wheel of Life: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New York: TOUCHSTONE, pp. 75-81.
回覆刪除Kübler-Ross had asked three questions: why, why butterflies, and what [Do they have any special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