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居家閱讀7:《天性來自教養》〉

 


《天性來自教養》

 

居家閱讀要介紹的第七本書是:

洪蘭(譯),Matt Ridley(著),2004/07,《天性與教養: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的交互作用(Nature via Nurture: Genes, Experience and What Makes Us Human, 2003),臺北市:商周出版社初版

我記得很清楚這是我閱讀同事洪蘭教授推薦的第一本書當時我看到大教授沒有專心致力於學術研究卻在做臺灣學界從來就沒有重視過的翻譯工作我猜想洪蘭女士宅心仁厚是更想照顧臺灣民間的普羅大众了這本書的作者Matt Ridley (1958-)出生於英國,是一位科普作家,曾任英國醫學科學院院士(2004)主要探究性(sex)與人性(human nature)的演化;其著作之一《德性起源〔美德的起源〕》(The Origins of Virtue, 1996),討論人性中的「自利」與「利他」衝突是怎麼解決的,受到世人的推崇。

要之,當基因碼後,科學家發現人類的基因總共只有三萬個,是否能形構人的特殊性,令人擔慮,也因此有很多科學家主張人類的獨特性也來自後天的教養,於是,生物學界又陷入長久以來先天與後天的爭論。

看到書名《天性來自教養》,立即可以明白作者的立場,而這個立場的殊勝處在於它其實採取了一種調和論。作者細述百年來先天論者與後天論者的爭執,解釋人類為何可以同時擁有自由意志,又受本能及文化的驅使。

要之Craig Venter2001年公布了他的研究——人類根本沒有足夠的基因來支持『生物決定論』(biological determinism),人類的多樣化、多元性發展,環境其實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然而,這只不過是「後天對抗先天」(nurture-versus-nature)爭議的一塊併圖而已。這項爭論的一端是先天派——即遺傳學家或基因學家;另一端是後天派——即實證論者或環境學家。支持環境論者被基因的強大力量和不可避免性嚇到了,竟然沒有察覺基因其實是站在他們那一邊的。

天性來自教養》告訴我們基因體的確獨力改變了所有的事情,基因在子宮裡就開始指揮身體和大腦的建構,但在任務完成後便解體,然後有機體立即依照環境的經驗而重新調整身體和大腦基因是我們行為的原因也是結果事實上沒有環境的適當刺激,基因无法發揮它的強大功能,換言之,基因越受到環境經驗的影響它的「開關」就會開啟得越全面,發揮更周延的功能。我們如果能夠掌握這些真相就能夠適當釐清從先天(基因)到後天(環境)的頻譜而明白「天性來自教養」的深意。

這本書讓我了到,在生命的形成歷程,「先天」與「後天」皆不能忽視的事實,以及如何透過人類的經驗來重塑生命的理想發展。比較有趣的是,《天性來自教養》強調,要了解「人性」(人類的本質),必須完整地理解以下12種解釋:(i)Charles Darwin的普遍論(universalism)(ii)Francis Galton的遺傳論(IN)(iii)William James的本能論(In)(iv)Hugo De Vries的基因論(gene)(v)Ivan Pavlov的反射論(reflex)(vi)John Broadus Watson的嵌結論(connection)(vii)Emil Kraepelin的個案歷史論(history)(viii)Sigmund Freud的發展經驗論(experience)(ix)Franz Boas的文化論(culture)(x)Emile Durkheim的勞力分工論(labor)(xi)Jean Piaget的發展論(development)(xii)Konrad Lorenz的銘印論(imprinting)。「如果沒有包含上述全部,沒有任何的人性是完整的(7),這不啻是提供給世人的龐大研究課題啊。

(照片:博客來網路書店撰文:出雲)

5 則留言:

  1.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22:
    大腦科學家(brain scientist)及神經科學家(neuroscientist)指出,天性與教養的效應都是環境作用於基因過程中的不同表現方式
    換言之,環境對有機體的影響,自Darwin《演化論》以來就甚囂塵上,而這多半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熱中推廣所造就的大勢

    其實大腦科學家比較保守地認為「基因決定論」的贏面還是比較大,只是基因太強了,很能順應環境的刺激來調整其影響力,而讓人們覺得不能忽視環境發揮的作用罷了

    我比較相信「基因決定論」,只要生而為人,就不會是長頸鹿
    而我們想要變成河馬也不成
    今天我看到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播放的新物種「河斑馬」大發現——一種因基因突變而形成的體形像河馬卻帶有斑馬黑白條紋的動物
    我越發相信基因的力量无可取代和忽視

    回覆刪除
  2.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23:
    先天與後天兩造的爭端,彌天蓋日,勢不兩立
    其實兩造的見解是相同的,雙方都相信人的天性是由先天與後天因子的交互作用所造就
    只是雙方都認為對方的看法太極端,需要修正,亦即,雙方都以為對方違犯了「德州神槍手謬誤」(Texas sharpshooter fallacy)」
    然而,這本書想告訴讀者的就是,類似指控者畢竟是雙方所虛擬的稻草人
    換言之,雙方都違犯了「稻草人的謬誤」(straw man fallacy)——先錯解對方的看法為X(德州神槍手),再嚴格地批判X

    再者,我讀這本書最重要的心得就是——如果人們不用突現理論來解釋各種關鍵現象,那麼,勢必會遭遇許多困境
    譬如,「自由意志」是「各個神經網路相互影響的總和與乘積」——很明顯的,這個定義必須透過突現理論才能獲得好的解釋
    更且,如何區別「意志」與「意識」呢?
    這還是得依靠突現理論
    很可惜,本書的作者並沒有意識到這個關鍵要點

    回覆刪除
  3.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24:
    當同一個物種個體之間的差異性太大時,譬如,當代文明人與火地島上的原始人對比,那麼,人們就會放棄其間的差異性考量,轉而開始講究其間的相似性考量——文明人與原始人之間的相似性
    然而,此間的核心考量是人與其他動物的差異性和相似性當如何看待
    這項比較考察的名言是「種間差異性是種內相似性的影子」
    相關探索多半是為了要釐清人類普遍擁有的獨特性而設
    代表性的例子是:René Descartes主張的相異論(只有人類是有理性的動物),Charles Robert Darwin主張的相似論(人類與其他動物相似)
    Descartes之流的人類獨特主義者(human exceptionalist)以為人類擁有獨特的文化,因而將人類排除在「自然界」之外
    但是研究黑猩猩的Dame Jane Goodall顛覆了人類行為獨特主義
    據悉,黑猩猩的DNA與人類的DNA之間的相似性高達98.67%,換言之,人類並沒有那麼獨特
    但是,當大腦開始被解碼之後,人們發現人類大腦功能的發展,的確與動物的大腦大異其趣
    是以,有學者專家以為人的本性是先天或後天形成的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它的運作方式
    然而,英國的人類學家Francis Galton是「天性–教養∕先天–後天」(nature-nurture)一詞的創造者(他的著作《英國科學人:他們的天性與教養∕先天與後天》〔English Men of Science: Their Nature and Nurture, 1874〕)即深入探討相關議題,但他的看法後來部分被推翻
    而後,先天論獲得全勝,Locke、Hume和Mill這些老經驗主義者主張的「心智白板論」,被新喀爾文主義者(neo-Calvinist)的看法所取代:「人的命運是一出生就注定的」。
    天生注定
    研究者甚至發現了影響人的人格之基因,它負責製造「來自大腦的神經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這種因子特別影響了「神經質」這種人格特質
    基因雖然只是製蛋白質的配方,並不能決定行為;但是,蛋白質配方的改變,的確可以導致行為的改變
    哈哈,這畢竟只是整個故事的一半

    回覆刪除
  4.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25:
    《天性來自教養》指出,心理學家用五個向度來定義人格,即所謂的「五大因素」:開朗性(Openness)、正直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oversion)、隨和性(Agreeableness)和神經質(Neuroticism),簡寫為OCEAN。再者,這五個項目是獨立變異的,在每一個因素中,有超過40%的人格變異可以直接歸因到基因上,少於10%可以歸因到共同分享的環境上(即家庭和社會),約有25%是獨特經驗的環境影響(從生病、意外到學校裡的朋友等等各種因素),剩下的25%是測量誤差。(94)
    根據研究證實——「擁有不同基因的人在人格上的差異會大於在不同家庭長大的人」。(97)

    回覆刪除
  5. fadil:
    How do you do?
    Who are you?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