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21年1月22日 星期五

〈人生第一次〉



人生第一次

 

課業告一段落,遂帶幾位老學生爬山

由於他們都沒有真正爬過山而且其中有年長者78,也是我的學生,這就說來話長了……),所以我揣度了一陣子準備帶他們爬一小段溪洲山(全程有四段,可以視狀況加減)稍稍領略一下山野就好

但是,行前總是心有未甘,最後決定帶他們爬白石山(下山時順道撿掉石厝坑山)O型縱走——這樣就比較像在爬山了。

這條路線我不知走了幾遍,記得和山友在夏季高溫時走過一次難忘的白石行——當天我帶的溫度計顯示高達40,整座白石山像極了蒸籠,我和山友兩人一路走下來共喝掉8000 cc的水,沒有東西不濕透的,果真是揮汗如雨,一步數滴,絕不誇張。

好了這個路線我大致三個半小時即可走完結果這次我和學生整整走了十個小時09:00開始走,一直到19:00天全黑了才回到出發點,所有的人都快崩潰了他們都直呼這真的是人生第一次這樣子「爬山」。我相信他們隔天全身都會痛得不得了,不只是兩條腿和腳而已。

白石山!我又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訓——面對山,人特別要戒慎恐懼的就是一個「貪」字——爬山,絕對不能心存僥倖,太自以為是的計算,害人害己。

附記:我的學生爬到登山鞋的兩隻鞋底全部脫落,硬是足登「綿鞋」走完全程78歲老者也獨力完登白石山和石厝坑山。

 (攝影:黃玉雀撰文:出雲)

25 則留言:

  1. 雖然沒跟到這場壯舉,但感覺這趟很硬喔!爬到大家都「鐵腿」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由於有一些狀況,當天只有四位學生成行(都是第一次爬山者)
      所以,就不勞駕汝開車了

      不過,我這個擔任了幾十年領隊的人,其實根本是不勝任的,我個性上過於自信,有時候會盲目地過度樂觀,而且,也欠缺第一時間洞明大勢的能耐(這次爬山事件即證此端)
      沒有帶汝偕行,根本就是錯誤的決斷
      因為,一個好的領隊的座右銘就是——不要讓汝的隊友(特別是「新手」)離開汝的視線,否則,至少要把任務請一位勝任的押隊分擔——而白石山之行,隊伍始終都拖得很長,領隊根本就无法、无能照應到所有的隊友,而這也是最近新聞報導山難頻傳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故,這次的隊伍基本上就是少了一位有經驗的壓隊人(bring up the rear 〔and supervise〕、隊列の最後尾にまわっ、〔동사〕(대열의 뒤에서)앞의 부대를 보호〔호송 감독〕하다,也就是跟在隊伍後面的保護人或監督人,通作「押隊」)——以前多半是請曾老師擔任押隊,不過最近他時間常常无法配合
      還好老天保佑,沒有出大狀況——天道无親,常與善人(天道不會有偏私,多半是由善於體現它的人來示現),我要好好反省了
      所以,有了這次經驗,請不要遺憾,一定還有機會請汝當隊伍的押隊

      刪除
  2. 老師 我們如果去爬山,是否可以請您安排郊山,畢竟我們都是一群草包

    回覆刪除
    回覆
    1. 秀芝不要擔心
      我會好好斟酌的,不會再發生像這次的情況
      畢竟,我的確已經十分不熟悉初次爬山者的心境和面對的挑戰了
      因為那對我而言,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

      不過,請放心,這之後我有一定的覺悟
      汝就邀約大家一起來親近山林吧

      刪除
    2. 謝謝老師❤️

      刪除
  3.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領略何謂「爬山」,以前都只是在「踏青」。前半段白石山還能免強過關,後半段石厝坑山就叫我痛不欲生,不僅山路崎嶇難以辨識(兩度以為自己迷路),沿途更是斷崖峭壁,深怕一不小心踩空,就此消失在人間,更悲慘的是,我幾乎是足登「綿鞋」走完全程,最後是靠著意志力支撐,才「爬」回山下。
    由衷感激老師給我這次機會,讓我激發出最深層的濳能(求生意志);真的,就如老師所言:「不要心存僥倖,要時時戒慎恐懼。」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最後看到汝爬山的身影,很感動很感動
      汝們追隨的毅力和堅持讓我不致有終身的遺憾
      這真的是很深刻的教學相長實例啊
      汝們教導了我,不要忘了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原來我根本就把這些前賢先聖的人生反省與洞見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差一點就把汝們害慘

      感謝汝們一路始終相隨
      其實我能夠很明確地感受到——雖然汝們爬得很慘烈,但在山上還是一直很照顧我的,畢竟隊伍中只有兩位老人
      讓我由衷地感動

      刪除
  4.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70:
    為什麼我這個老人到現在還這麼酷愛爬山?
    原來在爬山過程,人往往才更能體察人際間平時不輕易流露的信賴、親和、尊重與關懷之情
    特別是在山上涉險時更是如此

    然而,為什麼在山上涉險時所逼顯的會是人的善良本性?
    何以不會是自私、偏狹和險惡之心呢?
    容或,我們可以這樣子推想——爬山所涉之險,常常與死亡是等值的(至少是「在邏輯上等值的」)
    是故,以「人之將死,其言〔行〕也善」(《論語.泰伯》)的箴言來看,難怪在爬山涉險時,人所逼顯的多半是善良本性

    總此,我覺得人若是想要讓生活變有意義一些,那麼,多少就得冒點險(美國生態保育之父Aldo Leopold〔1887-1948〕就是這樣鼓勵他那個時代的美國人的——他在論及「嗜好」時,如是提撕)
    啊啊!爬山如是

    爬山,我想,就是一種嗜好吧——帶有些許反抗情結(resistance complex)——對俗世的反抗
    就如同早先我在出雲blog中提過的,嗜好意指:(1)個人擁有的一種反抗情結;(2)沒有任何外在理由,也不應去追求,想要去做就是其充分理由了;(3)沒有「效益」和「有用」等等價值訴求,甚至沒有意義——擺脫這些「宰制」,才不會使人屈從於利益的告白;(4)必須冒險賭一下,因為經常會遭遇失敗;(5)是對日常瑣事的孤獨反抗;(6)是對社會習常趨勢之不從俗的反叛。
    爬山,就是這樣吧

    回覆刪除
  5.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71:
    才剛剛停止做「鍵人」,卻又讓我想起
    拏「嗜好」來比喻爬山,很洋人化
    若透過自家文化來觀想
    那也只是一種孤獨而不孤寂的告白——十足的草莽精神秀而已
    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二曾如是云: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爬山者如我,就只不過是一介草莽啊

    回覆刪除
  6.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72:
    「人生第一次」總是在白石山上演出
    我想起曾經帶我的學生蚵間國小校長爬白石山
    那也是她的人生第一次爬山

    還記得那天回程時突然下起暴雷雨
    雷電交加、大雨傾盆
    校長撑著傘在我身後默默跟隨著,沒有一句怨言
    昏黑的山林不時因雷電而花白一片
    讓踽踽前行的我們恍在夢中

    全身濕透了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我已經无法追憶了
    我只依稀記得校長眼中的笑意——汝還真是很會帶人爬山啊(笑,她可是每天都要帶領教職員生上百人過活的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哇!真的讓人印象深刻
      陽光 雨水 雷電 彩虹 藍天 白雲 輕風 雲霧仙境
      哈哈!全拜“弱腳”之賜
      老師花 3 小時, 我們要 8小時
      謝謝老師願意調整腳步陪伴與等待,才得見精彩的變幻
      垂直攀繩下降,真是人生大事!
      別無選擇,挑戰恐懼,是另一個高峰經驗,我辦到了!
      (直嚷嚷:一定要走這條路嗎?我真的別無選擇嗎?)
      優秀的嚮導除了訂定目標,還要隨時看看夥伴跟上了沒?
      爬山真的是鍛鍊身心的活動,因為安靜,才能和自己對話
      下山後的那碗麵(我的素食麵)真香
      大自然變化難以捉摸 接納 面對 欣賞 每一次都有禮物
      謝謝老師的帶領
      現在服務於龍潭國小,歡迎老師!

      刪除
    2. 啊哈
      校長還在看我的部落格
      太讓人欣慰了

      山果真是把众人的心連結在一起了啊
      有機會感受到這一層深意
      「人生第一次」就不虛此行了
      看到汝的留言很高興很高興

      刪除
    3. 早先有中山大學中文所的博士研究提到「勇者」的概念
      「勇」是什麼意思呢?
      記得《中庸》謂「知恥近乎勇」,意思是說,知道凡事皆偏私為己、自私自利,是一件可恥的事,知道主動避免這種可恥之事,就是「近乎勇」的表現

      我現在必須感慨地承認我先前記錯了
      那次我帶校長去爬的不是白石山,而是五寮尖山,所以才有校長說的「垂直攀繩下降」
      知恥近乎勇——我體會了
      我勇敢地承認自己說錯
      不過,這也就揭明了一件事——五寮尖山可能是更值得期待的一座山喔

      刪除
  7. 2021.01.21在我人生地圖上刻劃了一道深痕。是日也,嗜山癮者蕭老師帶我夫妻倆及兩位女同學,「攀爬」老師認為是三級難度雙嶺稜脊。從薄霧初曉到星月伴路共計10小時,上山需攀枝爮崖,下山也需拉枝倒。我雖登峯無數,但皆以索道登頂,然後在嶺上小幅上下起伏漫步,觀覽峯嶺的雲霧飛流勝景。
    這次在中壢近郊的白石山及石厝坑山的雙嶺稜脊縱走,在進山的山麓,暖身地走過糯米橋等跨溪小橋之後,在崗哨稍事休息片刻,便從哨站左側進入征戰路途,先攀登白石山,在稜脊幾度起伏縱走之後,左下轉跨過山谷,又上登石厝坑山頂,循其稜脊又是一次縱走,繞一個迴路又經崗哨站右轉歸途,到了出口,已是萬家燈火時分了。
    整個征途,只有小憇三雨分鐘幾次,我揣量老師說的三級難度,在我們來說已是十級難度了,因為老師這個路徑已經歷N次了,每次只需約3.5小時,而我們卻耗3倍的時間,這就是我說十級難度的計量憑藉。
    蘇東坡有詩:
    人生到處何相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藉詩人韻意,擬稍改句,以寓余意:
    飛鴻踏雪泥,
    鴻飛留指爪。
    此次雙嶺稜脊縱走之舉,將在我人生留下永恆的烙印。

    回覆刪除
  8. 黃常雄
    白石山及石厝坑山雙嶺稜脊縱走感言如上,敬請指教。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條路線完整地走完,其實是三山連走
      由百吉林蔭步道上——石龜坑山,再上——白石山
      下山時選取我們走過的電塔路再上——石厝坑山
      最後繞到舊崗哨再直行就會回到百吉林蔭步道
      這個大O會同時撿掉三個山頭(其實是四個,爬上石龜坑山之前會先到石龜坑山西峰,不過賢拜都未計入,還是以三山連走目之)

      這樣走最讓人賞心悅目的是會看到古蹟東興橋以及水路動人的風光
      這是一條相當迷人的路線
      夏天走應是首選——可以戲水

      刪除
  9. 黃常雄 2021.01.23
    之所以謂此雙嶺稜脊縱走為征途云者,乃因上山需攀枝爬崖,下山亦需攀枝倒行也,且上下征途既艱且長,正是淬鍊心志良機也。

    回覆刪除
  10. 敬重老師,對課程延續與總是身體力行,不同刺激與方向轉變,除了無比愛山的熱情與對生命的豪情壯志,
    教學、登山、愛山總是循環著重新歸零,感受到謙卑地從心靈仰望山岳,希望有幸有機會參與一起一座山的攀登,一起學習保護自己,一起謙卑愛護山林。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的
      下次會記得邀汝一起爬山
      依汝現在的觀感
      爬山一定會有很深邃的感動

      刪除
  11. 我認為,訴諸直覺去感受自然之美與愛,如詩如畫之語言的魅力,以誠相待是重要的。則無法言喻的欣喜,必須仰賴我們直覺,自然的方式,更有深的歸屬感,才是人活出生命真正意義和價值!而我沒啥福氣,沒能趕上跟蕭老師、學長姊們一同去爬山,基於不是工作上壓力大,在家母年邁需要照顧,否則能去爬爬山且易忘煩惱而解憂,也是一件人生快樂的事呢?謝謝蕭老師、學長姊們的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果真要如是做人,那麼,汝先把周茂叔的《通書》讀一遍
      如是當識得「爬山」的真諦
      那麼,可以像汝來學校上課一樣
      那一天,汝可以出門時,我就帶汝及同學一起爬山
      讓汝有機會驗證一下「誠」何所謂

      刪除
  12. 可惜北上的時機大多天候不佳,不然學生也想再次跟老師一同荒野啟動
    不過以「棉鞋」走完全程,我想也不枉為勇者了
    隔日腳掌感受定然十分深刻

    回覆刪除
    回覆
    1. 要荒野啟動機會很多,相約即可
      但要穿綿鞋走完全程則得未曾有
      是謂「幾微故幽」
      誠屬三生有幸、洪福之報啊
      我靜觀有感直以觀天

      刪除
  13. 我看了汝剪輯的視頻
    技術及巧思都无話可說,有相當的火候
    不過我也最怕這些逼真的影像模擬或留影了
    就像我剛開始爬山時非常喜歡及重視攝影,在山上一路拍個不停
    在爬山的頭幾年我就拍掉了135六百多卷,而且還把它們拏到在中大開設的攝影課上與學生分享
    我還因而購買了LEICA相機,採用專業底片
    但是,後來漸漸地我就不想拍了
    最後我在山上再也不帶相機,也不再拍攝照片——甚至連登頂照也可以免了(不過,這一點尚有質疑空間,因為,那些山我都登頂過很多次,以前早已拍過,不拍也不足惜……)

    我不再拍照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登山若真有所感動,那麼一定能留在心中難以忘懷
    要之,登山令人動容處,是會立即置入大腦永久記憶區的,因此根本不需要拍照留念
    我個人的經驗即如是
    是以,山上的影像是多餘的,甚至會讓人忽略了要把感動銘記在心這件更重要的事

    簡言之,攝影就是一種讓大腦怠惰的「死亡遊戲」——「攝影的本質就是死亡」,這是一種Roland Barthes的悲傷
    反之,在山上,我們所獲得的從來都會是「新生」的感受,而不是死亡
    所以,這也就不難推出結論——上山不需要攝影,无需拍照或留影
    至今我都抱持著這種想法
    山上的攝影反而變得很工具(譬如為了要寫blog)
    我把自己擁有的這種「很個人的」感受與汝們分享

    回覆刪除
  14. 已在〈久違了石龜坑山〉回覆汝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