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山三聖宮.飛龍健行步道
早起,整裝欲往飛鳯山步道踩踏,由於完全不知道在哪裡,故交由衛星導航。車子附屬的導航系統喜引車行走小路捷徑,是以,離開市區不久遂進縣道、鄉道,一會兒即完全不知道身在何處。
車子來到很陌生的地點,停下來看一眼,竟然有告示牌寫著飛龍步道還有詳細的路線圖。真是嘖嘖稱奇,要到飛鳯山步道,無巧不巧卻來到飛龍步道,真是龍鳯呈祥啊。
飛龍登山步道為新竹縣新埔鎮蓮華山山區的古道群,由於蓮華山山勢形似飛龍而得此名(步道即如是盤旋而上,稍嫌硬)。現在走的飛龍健行步道包含兩段古道:(1)迴龍古道——連結飛龍池及三聖宮,其中包含載熙古道、採茶古道、進香古道和賞鳥步道;(2)飛龍古道——連結龍尾運動公園、五分埔山和新埔118縣道。
即來之則安之,車停三聖宮崇聖亭,由崇聖亭起登,來到龍尾公園,左右岔路,取右,即到五分埔山(152M),再往下即接通新埔118縣道,往右可折返三聖宮牌樓,回到崇聖亭。還有另半程——迴龍古道,下回分解。
(攝影:果果ㄌㄚˋ ㄌㄧˋ∕撰文:出雲)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42:
回覆刪除不間斷地在臺灣山林踩踏,還真的有一些感觸
真是行路容易,找路難
大凡登山路徑或賞景步道,如果有很多條岔路,那麼,大致都代表這個地區的人文活動十分活絡而功能多樣
是以,遇到岔路多的步道那麼就要先作功課或臨時踏查了
飛龍健行步道中的迴龍古道的確岔路多而複雜,要一次有效而路線不重複地走完,果真還需要精心規劃一下
若是,也往往就失去了信步走來的雅興
這就是讓人有感觸的原因之一了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43:
回覆刪除七八年前我在五年內把陽明的步道都找出來並確認其路線,大致都走完了
在這五年內於山林中走過很多墳墓,甚至從墳上頭踩踏過去才發覺——墳墓多已堙滅,乏後人照應故(所以很多「步道」其實只是人們掃墓的路,根本不算是「古道」)
其次就是採筍路,春夏之際很多人上草山採箭竹筍,一梱一梱地背下山,很多人都喜愛這種箭竹筍(這種「路」也不是「古道」,甚至連「步道」也不算)
這兩年來踩踏路線慢慢地轉移到新竹、竹東和新北市,所見最多的則換成了宮與觀,多半與道教相關——主祀天帝、上仙或關聖帝君,規模都很龐大
宮址或在登山口或在山頭,多半都值得瞻仰——尤其是臺灣文化使然,宮中也附祀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媽祖、地藏王菩薩,甚至是孔子,不一而足,或多或少都有我們景仰的對象,可以在那裡歇腳
不過更令人嚮往的是可以看到海的地方——真的去到「看海的日子」的拍攝景點
這是更令我期待的路線了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144:
回覆刪除山的聯想經常在煩瑣的學術研究生活中浮現
很奇怪
明明在山上行,走多半都汗下如雨
但在研究室聯想時,反而只感到一片清涼
可能這就是一種「山林」的「韋瓦第效應」
我反思了一下
尤其在夏天,會形成這種「刻板印象」
主要可能就是因為長時間在山林踩踏
很多平日積累的「廢物」畢竟有機會排除
而「果真排除後的舒暢感」或許就讓人感受到「清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