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碩大无朋的西川遙輝?〉



碩大无朋的西川遙輝

繼上次「我在塔開摔了一跤」之後,這是近日第二次爬上「神在之地」,面見赫威神木家族。
這一次許多人盯著這些巨木觀看,都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全程走來無語,一路傾聽大樹們是否交談,或者對我這名路人有所敘舊,可惜我聽不出來,或者,聽不懂樹語。
凡人如我,這裡只有無言,或可謂「無聲」(silence)

在這裡「無聲」可以意指:(1)「寂」(silent)(2)「啞」(mute)(3)「靜」(quiet)(4)「無言」(voiceless)(5)「悄」(noiseless)(6)「息」(breathed)〔非聲〕
果爾如是,即可發展出很多很多有趣的遙想……

但祂們畢竟不是西川遙輝祂們是紅檜

(攝影:安國∕撰文出雲

7 則留言:

  1.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95:
    相片中很難相信樹榦旁那會是一個人吧
    相形之下即可推想歷經千年以上的奮鬥
    神在之地的众木竟然是以「大」來呈現自己
    在《老子》中
    「大」是老子為「道」取的「名字」
    這樣一來人就有了「尺度」的依憑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大』。」到「天大地大人亦大。」的衡量尺度,是不是老師所揭示的老子中人的「法」所能展開的可能性與創造力?

      刪除
    2. 大致如汝所言啊。

      如《老子道德經.第25章》所云,人為什麼「大」?原來宇宙的「原初情境」(chaos)畢竟不可究詰,而「道」正是人透過一己的創發訂立出來的,而且,最後還得由人去領悟、講明之——

      「人法地」人與居處環境互動,而創發地針對它制定一套法則〔「制而用之」謂之「法」,而非「效法」或「取法」之意〕,來讓人自己遵守,以期人人善待居處環境(「居善地」),適應於居處環境(「心善淵」)。

      再依此「法」類比地創立「天之法」、「道之法」,最後總結「自然」法則,人能夠這樣地創發、體現大道,以便讓人我都能夠措手足(「與善仁」),難怪「人亦大」。

      如是,這裡所說的「法」是人所「制」定,而且,一定要能發揮其「用」,而所謂的「法術」亦是從這裡開始講。

      一般我們講的法術,通常都是與身體有關者(somatic),例如,巧妙地結出「手印」等等,而不是那種需要結法壇及經歷繁複行法程序之法事的法術。

      再者,法術也一定要有「致果性」(efficacy),也就是:「施放 → 變化 → 效能 → 反應」這整個過程要十分明確可辨,而且,有一定的效驗範圍。

      扼要言之,法術當呈現「法性」(virtue)和「法力」(power),由此而可得驗證。

      刪除
  2.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96:
    此行多人滑倒多次
    此前我也在此路徑上摔過跤,不過這次卻沒有滑倒(以往,多半也都沒有滑倒)
    這促使我不得不思索「人為什麼會滑倒」

    依我的經驗推想
    極有可能是走在看上去很滑的路徑上
    人一旦「有心」就會滑倒

    「有心」可能的狀況是:(1)心裡怕會滑倒——擔心;(2)顧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不佳而力有未逮——怯心;(3)開始很留意會滑倒的地方——留心
    換言之,「心」被影響了(被天候影響也是一例)就會仆倒——心折即倒

    極有可能是自足性被翻轉故

    回覆刪除
    回覆
    1. 曾經到過阿里山遇見千年以上的檜樹 - 光武檜。初見時的感動是給千歲樹爺爺一個大大的擁抱…
      覺得自己是何等渺小。 當時內心的寧靜或許就是老師見到神木時無聲的感覺。夏荷

      刪除
    2. 回想起來
      這座山比較奇特
      山裡幾乎聽不到什麼聲音

      鳥兒們噏鬧無聲
      宇內溪靜謐躺著甚至來到溪源——流動也只是一個畫面
      連風聲都聽不到——縱使看得見枝葉搖曳

      這就像一個鼓滿了氣的風箱(連人的喘息都靜悄悄地)
      被幾株大樹揪在一起
      安靜地等待著生命的再度噴發

      刪除
  3.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97:
    「心善淵」一般皆通解為「心要像深淵一樣能夠容物」,或解為「心思要善於深沉」等等,這些解釋都很好,不過,對照《老子》的語境(context),還可以有其他解法。

    要之,「淵」在《老子道德經》中凡三見,除了「居善地,心善淵」(《老子.第八章》)之外,另有二處論及。

    如《老子.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此中的「淵」是指道之「所在」淵深難測啊,「道」畢竟是玄奧深藏,深不可識而可以奧藏萬物,而萬物或從此出,故云「淵」,有「(甚深之)所在」之意。

    再如「魚不可脫於淵」(老子.第三十六章),此中的「淵」即「深淵」之意,指的是魚的「居所」、「生存的地方」,這裡的「淵」也有「(甚深之)所在」之意。

    對照前面提及的兩個「淵」字的用法來看,都指的是甚深的居所、居處之地或「所在」,是以,「心善淵」可另解為,「心」要重視、妥善地搞定其安頓之所、安立之處——「所在」。換言之,《老子》所重視者在於「心靈」的安頓、安立之處,要求其民要妥善對之啊。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