闇【專欄】——紀念多年:跨越時空的生與死
對傳統的台灣家庭來說,習慣過農曆的節日,尤其是生日與祭日。
多年前此日我出生,多年前此日我的母親離世。
我與母親有許多相似,一直以來卻不太願意承認或面對。
同個生肖,同個日子,我的出生,母親的離世。
然而,母女的緣分淡薄到只能透過渴求的想望,
然後,相互遺忘與遺失。
小時候,渴望父母親的愛,一個有父母的家,
童真無邪的雙眸望穿秋水在屢屢絕望中懷抱希望,
後來,祖父母的所在便是我的故鄉。
年少時,求學離開故鄉,
迎來再一次抗拒與習慣,走進繁華的臺北姑父母的家。
又來一個變化,姑父母的家,在我噙著淚水的瞳孔中漸漸模糊而消失,
不知為何得回家,回去那個沒有認同與歸屬的父母親的家。
成長的抗拒與習慣、青春的絕望與失望,
迴旋出生命的多音複調,在那遙遠的天際線銷聲匿跡。
那一年,還在抗拒,還沒習慣,母親走了……
那一天,早上還道「再見」,「再見」時已是一紙牌位.....
還在抗拒,還沒習慣,未思的絕望與希望,所有的聲音嘎然中斷
然後就是多年的懊悔,不斷地悔恨……。
我的「母親」在何方?
生活在他方,在彼方,在那遙遠的烏托邦,
一直尋覓卻再也找不到。
狡兔三窟,窟窟都是家,處處都不是,
何處是我家?
立冬之後,寒風蕭蕭,細雨霏霏,
看不見希望的季節,
揮別苦不堪言的鄉愁,
不再尋覓他方, 那個彼方不可及的烏托邦。
原來,汪洋中的船,汪洋就是家。
多年的此時,母親讓我來到人世,
多年的此刻,我的母親辭世,
多年的此刻,我的母親辭世,
花非花,霧非霧,過已過,錯已錯
曾經存在的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只是,來去之間,有餘什麼?
尋覓無覓處,逝去
一再失去,
早已遺忘了究竟尋覓什麼?
一再失去,
早已遺忘了究竟尋覓什麼?
多年後,終於明白,
我的母親以我的形式存在於世,
生與死在我身上形成一個圓,我們的故事延續的……。
我的母親以我的形式存在於世,
生與死在我身上形成一個圓,我們的故事延續的……。
(攝影:蕭辰羽∕撰文:思哲)
在生日投注無法訴說的思念,很感傷啊!讀完這篇文章,讓我找出多年以前因為思念父親而寫的一首詩,才發現這種擺放在心底的遺憾,不會因為歲月、人生經驗而壓縮,甚至無法丁點兒稍減。卻又思及身旁溫情,無法困己身於情緒的角落,也只好轉念,不讓類似的遺憾重覆。因此總提醒自己,對於身旁的親人多一些細心與主動的體貼。有時候,為了達成親人的夢想,而多努力一下。如此這般,讓自己的缺憾多少得到釋懷。
回覆刪除思念父親的小詩,也跟妳分享。
===
樹與風
小苗會長成大樹
你的氣息,卻不再吹拂
小手會變成大手
你掌心的溫暖,卻成遙遠的回憶
窗外的雨,絲絲淅淅落落
窗內的我,思念傾盆而下
我想,你是真的沒有消失
但夢裡卻尋覓不著你的身影
我錯過了什麼?亦或,我讓你錯過了什麼?
一切停留在你白髮跟我揮別的那個深夜。
一縷輕煙可否捎這思念給你?
讓這來不及表達的愛,讓你有一絲絲幸福的感受。
(written on 2009.10.22)
我懂,我真的懂!
刪除唉啊~本來平靜的思哲被Shensi的詩文動搖噙著眼淚感動無比。(抱抱~~~)
回覆刪除呵呵!我也是看了妳的文,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鼻塞多日,現在感到暢通無比啊。
刪除秋日讓人思念,雨天讓人惆悵,如果秋天下雨,總是一發不可收拾。還好這樣的情境,只是偶爾出現。
用母親作為中介來嵌結汝和家
回覆刪除「家」代表一種主宰、歸屬和愛
然而,當汝對這個中介衍生抗拒、絕望,最後,當中介消失只留下悔恨時
要走出這種傷痛
那麼,或許有兩條路
我 – X(中介)– 家
X – 我(中介)– 家
X在這兩條路中都十分重要
透過X,那麼,可以把對母親的傷痛轉變成單純的思念
當然,也可以寄望汝不再情傷
真的 百善孝為先的議題在我心中澎湃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曾說「當你找到想做的事,你已經在改變世界」是以要把握「想做的事」的當下去做,而不必等待樣樣具備才動手,或許「做就對」的哲學會讓你們改變世界。出雲云 當我們活著時,就要為自己的生命意義,採取行動,也唯有透過採取行動,才能獲得最快樂或幸福(去做;是冒險及快樂的真正泉源)。此如,前幾天我帶93歲的老媽去花蓮看山水 推著輪椅 那是甜蜜的滋味 砂石土路如平路不顛不桎 秋風與我們共語 秋陽暖了我們母子心 回來後輕安自在 是以 對於身旁的親人多一些細心與主動的體貼 多努力一下 讓自己的缺憾多少得到釋懷。把握當下 恆持剎那 莫忘初心 做就對了 如此這般,終於會明白生命需要擁抱實踐
回覆刪除以做為中介 做好升溫 做壞降溫 升溫降溫因人不同都可以將傷痛成單純的思念或更複雜 我選做好來忘卻傷痛
回覆刪除缺而遍尋不著的話,那就創吧!
回覆刪除把心中的藍圖創出來,不只要讓故事延續,甚要改寫!!!
確如此 實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所說「當你找到想做的事,你已經在改變世界」不要怕改變 用改變創新來做中介或許還可彌補母親不在的遺憾 事後向母親靈前懺悔是改變 靈前發願是創新 或許遺憾會減低 忘卻
回覆刪除在我看來,會將自己情感脆弱處以詩意的方式呈現,並且能夠將之作為和他人分享的事物,就已經代表心靈力量強韌回彈的展現。
回覆刪除在這篇文章,我看到一種自我向內、向深處回溯的深刻挖掘與覺察,並以畫圓的比喻自我詮釋。這種分享是個別而獨特的...正如同看文章的你我,每個人都有著個別而獨特生命經驗與自我詮釋。
是以,當我們在生活各種覺察處探問:我何以如此?自我某種思考/行為傾向如何形成?正也是不斷地自我追溯並尋求恰當的自我詮釋,那樣從千絲萬縷找出線頭的嘗試。那麼,這篇文章正好是一種詮釋模式的展現,作為獨特個人在自己生活中省察依憑的參考。我想,這樣理解似乎較為恰當。
若是站在互相瞭解的立場,著重於情感脆弱面,而給予提點,那麼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如果像入戲的觀眾似的,一股惱兒地給出未來劇情指導,似乎意味著錯過了文章深刻之處。
將心比心,更近人情。為Shensi的見解喝采!
回覆刪除的確是不容易回應
回覆刪除我們看到的往往是自己的影子
所以,我覺得唯有能夠出自於特定的感情
才有可能給出好的呼應
要不總覺得會是很絕情
很麻吉地濫情成一堆
或者是自以為是的爛說教
拍謝~我濫情了(自己對號入座)。哈哈!
刪除不會啦,不要多心
刪除大家(包括我自己)看起來都比較像
看似無情總有情
寫故事的人成為看故事的人。
回覆刪除這幾天處在「深海潛水」狀態壓力很大,終於浮出水面一些些。亟需腦袋放空。
闇的專欄,不是呈現那耀眼的星星與華麗的太陽,反轉視角突顯那耀眼與華麗得以被看見與讚嘆的黑夜與陰影。
重點不再故事的再現與表象,而是所呈現的氛圍勾勒出讀者自身的想像與故事。書者、畫者、錄像者成為躲在長鏡頭後的窺視者。故事、作者、讀者三者關係其實沒有一定是可以轉換的。三者共構成一個敘事作品。(這是我解讀「庖丁解牛」的影像構作面向)
闇的專欄故事,雖出自於個人自身隱密角落的切身體驗之分享,然而一旦口能言語即成故事。故事就只是故事,作者已逝(不是指作者我不存在,而是找不到最原初的我,我早已離開)。「我」不是故事中的主人翁,「你」才是故事的主人主。或者說沒有你我之別,而是參與的每個人(包含那些潛水的窺視者)正共構著這個故事。故事的延續不在已逝者,而在「我們」自身。(我想,這才是「薪火相傳」的義涵)
有趣的是,無論是「庖丁解牛」或是「薪火相傳」都出自於〈養身主〉。這「主」是誰呢?
哈哈哈~我大概寫論文寫到走火入魔,請大家別見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