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吧【專欄】:過彎甩尾如其人?
「文如其人」的思想,常見於中國文藝批評。例如魏慶之《詩人玉屑》:「李白詩類其為人,俊發豪放,華而不實」。孔尚任談石濤:「石濤上人,道味孤高,詩、畫皆如其人」。
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在「文」中,不必然反映作者的為人。如元好問論詩絕句:「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人拜路塵。」
在填鴨教育時期,我喜歡看別人寫字。粗魯的人寫字多半粗魯。謹慎的人寫字往往小心。夢幻的人寫字愛加花邊。
我愛看人寫字,也愛看人打籃球和撞球。我愛看政治人物技巧不佳地唱歌,也愛看藝人對政治議題的態度。有時候能看見人的性格,有時候則不。
我的一位朋友,談詩論藝了得,但它很討厭「字如其人」的想法。原因是它自己寫字挺難看。
難道字歪人就歪嗎?
我說,「字如其人」的品評原則,在你身上大概不適用。
擅寫字的人,在「寫字」的行為中放入許多心思,投注了許多練習。而你既不擅寫字,可知你的「寫字」中,心思少,只求字形約略可辨;練習也少,因為手指都在鍵盤上。所以你的「字」不太能反映你的「人」。
它釋懷了。
後來,我看過一些外國朋友寫字。有外文,有中文。
歪果忍寫字也「如其人」嗎?
若「X(品)如其人(品)」,那此「品」,指的是什麼呢?(性情?習慣?德行?)
不知大家對「文如其人」或「過彎甩尾如其人」或「X如其人」有什麼感覺?
圖片:徐影龍(撰文),楊錦文(攝影),2015年3月19日,〈馬路起義〉,果籽,URL = http://hk.apple.supplement.nextmedia.com/auto/20150319/16598491。
你很愛跟自己對話耶,我想插嘴都找不到縫隙。
回覆刪除由此 可知文如其人 是否愛辯 似乎在此顯現
刪除也許你看此文 也說我愛辯 是否如此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的確相由心生 但話語是否由心生 可不一定 如談孝 談愛者口沫橫飛 實際卻沒半撇
我認為 誠之情誼 人間祥兆 教之殷實 造福富足 人生務實生活比什麼都重要 其他就隨緣吧
蔡師兄有所不知,Liaoism與我有麻吉情誼,很久沒見面,但是一見面說話都像是上次沒講完的話繼續講那般互相理解與寬待(大概是這樣)。這句話隱含對他文章內心戲的了解。是以,對於他獨白式的幽默,和觀察,我也只能站在旁邊攤手笑笑。
刪除蔡師兄,也許我參雜了朋友的小戲謔,與直白,有點太簡短。勿多想,好嗎?
我慢慢發現,正因為林樟的看法經常很突兀,完全不對當,相對地根本沒悟性,
刪除因而,他的話語就會成為讓我們的想法避免變得那麼一廂情願的剎車。
這一點對我是有效的,常常像突然對熱情的出雲潑冷水。
啊 我這一下說東 一下扯西的 亂聊 其實只是表示 同時有幾個想法 看似相關 我卻沒把它們分門別類 好好說明 莫怪莫怪 若能激發朋友們的想法 聽到各位隨意聊聊 或許可以對此問題 得出更有趣或更精彩的觀點 因為我認為 嗯 我覺得 我港覺 好啦 我猜測(cow囉唆耶) 「文如其人」的思想 其實普遍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雖然我們平常不會真的說出這四字 但時常 隱然地 應用了這個思想框架 儘管我們都可以體會到 其中好像有什麼誤用 或誤會的成分 但又時常不經意地使用它 好啦至少我是如此
刪除哈 shensi只是在跟我說笑啦 我們常這樣 沒有什麼 take easy~
刪除回到主文脈絡,文如其人,適巧在上述留言對話中呈現三種文/三種人的例示。
回覆刪除Shensi 之文透露其人性喜旁觀,以放冷箭的方式表達炒熱氣氛的意圖。但冷箭不是對人人可接,而生誤會。
蔡林樟之文,透露其人不論抓到脈絡與否,都要牽扯自己生活態度一番。
出雲之文,看似直指問題,卻同時帶著自我警惕。同時又將這樣的過程,向著旁人開展,希冀旁人(不論是誰)也能有所反思,而有獲得。
「文如其人」,或是「X如其人」首先要討論的是說出這句話的人,對於X的掌握度。說者若對於X不精熟,在言說上便不會有信心評議同樣可以掌握X的其他人,就像是習慣敲鍵盤的人,不會對寫字這件事情發表「字如其人」這樣的評議,而較有可能從「火星文如其人」或是「使用符號表情如其人」諸如此類的看法切入。所以「X如其人」,牽涉了說者、受評議之人,與X,三項要件。
對說者而言,X是觀點設限,在說者精熟的X之內,表達出對他人操作這件事情的個人看法。在說者的表達中,除了對於X的掌握度的信心呈現之外,同時從某個特定觀點對於受評議者的理解嘗試。
對於受到評議之人,藉由操作X,有意/無意展現其操作技巧、風格、傾向等等,讓觀者進行詮釋。(這好像可以從作者與讀者的詮釋角度來說)。
那麼,X就是一種中介,中介了說者與受評議者的理解與呈現。
以上,我也展現了一種「囉嗦如其人」的風格。XD
文如其人的文,其意義有三:希望別人瞭解我、希望影響他人,或做自己。耆老希望影響他人,如出雲;青少年傾向於別人瞭解;中壯者傾向於做自己。我希望做自己。若此,如其說X是仲介,不如說,內在的顯化,所謂「法鏡內照」。
刪除老師是心靈提升的舵手。」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一個神話,而開啟這個神話的鑰匙,就是在老師的手裡!我們可以糊裡糊塗的來,但不能糊裡糊塗的去,人要優雅地老去,尤其是人的後半生,關鍵決定人生是否精彩。
出雲,Shensi所言是對的!我的後半生是否精彩,盼望牽成。
我覺得,人總是很愛現(特別是出雲),但是也很怕成為眾矢之的
回覆刪除是以,話總是沒能講清楚,總是要講好幾次,才行
不過,這樣也很好,許是激盪了別人丟出話語的機會
而形成一種呼應的人生情誼
但是,到底我們在講什麼?
出雲也總覺得吾人其實都在講自己
問題是,當我們這樣「講」自己時,有兩種形式:
(1)是在特定之「過濾」後,剩下來的渣滓或純粹物
(2)是一種把自己透明化(除掉所有的特色)之後,而注入單一顏色的一種跨示之顯示
到底要講的是哪一種自己?
為什麼要這樣講?
這是不是也讓人很困惑?
有沒有增加下列選項的可能?
刪除(3)張牙舞爪的嘗試;
(4)華麗的偽飾。
基於某種"看似無聊"的個性表徵(自我坦露一下),哈哈!
在我看來,汝這兩項也都涵蓋在我所說的選項中了,但是,這樣說是否具有服力,取決於當事人是否能夠提供好解釋──需要很有渲染力的。
刪除「文如其人」?那麼,「人如其文」呢?
回覆刪除「文如其人」至少涵蓋了五種因子:(1)「文」——意指特別是出乎人之意願的特定表現;(2)「人」——意指實際上存在的某個個體;(3)「如」——意指兩件事物「相應」(脈絡、處境相同)、「匹配」(功能或期許相同)、「符合」(內容一致)、「相似」(有共通的基本屬性);(4)「人的X」——意指由籠統的「人」再細分之的「『文』所『如』的『人的什麼』」,譬如,外貌、氣質、才情、品格等等;(5)後設的,這一切的評斷之種種。
「文」和「人」的屬性完全不同,那麼,兩者是怎麼「如」的?從常識上看,如果「文」指文字書寫、「如」指「相似」,那麼,這種文字書寫與人有什麼「共通的基本屬性」呢?
唯一的可能就是通過「志」來嵌結它們,簡言之,「文」是人透過「志」的能動性所要表現的內在訴求,此可譬之於「詩言志」;反之,正是因為是情志之所向,是以也就會呈現人所擁有的特殊才情、品格等等,此可譬之於「志立則品立」。
如是,需要注意的就是,「志」這種能動力,也可能習性化而令人不再自覺,譬如,並不想或不能把字寫得很好看,習性化之後,看上去好象只是不怎麼care寫字這回事,然而,實情是主體在這件事情上沒有意願表現或欠缺表現的才情,是以,「字如其人」,其實是一個人再真實不過的寫照。不過一個人字寫得不好、沒有寫一手好字的才情,或者,人本身有這方面的不足,應當不是太嚴重的事情才是。人另有所重。
我在想,「人的外在表現」與「人的內在特質」要如何加以解讀與嵌結呢?
刪除如何從一個人的眼神中,讀出我愛你的意含,又如何從一個人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讀出生命的無知,又如何從一個人換上超短的裙子,讀出把你的目光轉過來......
出雲透過「志」來嵌結「文」與「人」的如,偏向實踐修養的工夫側面。志出自於自我要求、自我期許。
刪除或許可從「志」的角度來說「外在表現」與「內在特質」。如果缺乏這種工夫修養,內在特質可能就是通透地表現於外在,說得正面一點是像小兒的天真爛漫,想甚麼說甚麼,完全不遮掩;說得負面一點是不假修飾,若是性情良善,呈現於外也不會太差,但若性情不佳,必是拙態畢露,口出惡言。
從這裡切入,自我要求、期許,甚至是自我教育的修養,蠻重要的吧。
揮手不帶走雲彩是灑脫還是無知,倒還不能判定,還當真要從「人」與其生命歷練與為何「揮手」的事件來看。
另外,從前,女為悅己者容,現在,女為悅己而容。現在的趨向是,不論男女,打扮的首要目標是取悅自己。穿短裙可以讀出要他人轉頭嗎?好像...不只是這樣。
哈哈哈
刪除Juliette,出雲懂汝的意思
那麼,有機會就請穿超短的裙子吧
哈哈哈
順著Juliette的提問(其實我比較會動心的是汝超短的裙子),對Liaoism提示的「文如其人」,給出我的解讀。
刪除約言之(很粗的),劉劭《人物志.九徵》謂「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茍有形質,猶可即而求之」,首開由人的「性情」和「形質」來綜合評斷人的風氣。然而,標舉這種「才質之性」,往往不受道德及宗教立場約束,容或是比較自由而放得開的一種評品進路,但也常為衛道人士擔憂。此種風尚來到魏晉,風流所被,轉而形成為內在性情與外在行為表現兩相結合的品評人物之風,後來也造就不移之典範,此或可扼要歸結為,崇尚個體之自由及自覺,從而強調顯發特定的個人之獨立精神,表現出異於其他人的獨特風範,期為他人認識故。
這個古典模型提供了一種把人的內在性情與人的外在行為表現「加以必然嵌結」的關係。簡言之,這就好比說,「內在性情」與「外在行為表現」互為因果,並且,可以依David Hume《人性論》中提出的因果關係原理(亦即,必然連結關係)追加恰當的闡釋。
究其實,Hume主張「必然連結」觀念來自於反省(印象),就如同每當有A的「印象」時(「因」),我們「相信」B會出現(「果」),而Hume正是要說明這樣的「相信」——這種「信念」,是如何形成的。總之,信念不同於單純的觀念,信念本身另外加上了特定的「設想方式」(manner of conceiving),而事實上,這就是所謂的種種態度上的不同。再者,由於信念深植人心,所以人們並不一定就能自由決定要相信什麼,Hume把這種情況稱為「習慣」使然,而信念意指的就是某種印象的衝擊力已達到了「如同已然親見」的強度,所以,「相信」才得以成立,並逐漸形成為習慣。
循此,我們可以說,人們反省得到的「『內在性情』與『外在行為表現』互為因果」的印象,實來自於如同已然親見的信念,它意指絕不懷疑,並逐漸成為習慣。綜合上述,大致就是「文如其人」的核心骨幹了。除此之外,可以有很多派生或衍生的關懷,以及多樣的議題討論或話題開講。
總之,我個人十分相信過彎甩尾如其人,而且,如假包換(免假啦,出雲就是這種人)。
「文如其人」,或是「人如其文」呢?
回覆刪除「文」如果是一種自我演繹,或是經過過濾的呈顯,在他人面前揭露自我想要表達的事情。
那麼,要演繹到甚麼程度?或是要過濾到甚麼地步,人們會懂得作者想吐露的真正意圖,而不會當作是某種過度矯飾或是耍弄寫作技巧或刻意經營的線索而局限讀者視野的陳述。
再者,讀者如何透過「文」來瞭解「人」,或是經過對「人」的理解,來瞭解「文」的揭露?
這裡牽涉了很重要的「人」的理解,文如其人的「人」,是一種概括的掌握,或是單向度的執取?人如其文的「人」,若是這樣,對人的理解則是透過文的間接掌握,這種間接在讀者與作者之間會不會是莫大的隔閡呢?舉例來說,黑格爾建立無一不包的形上學模型所支持的世界觀,實際上並不代表這種世界觀包含了全部人類,其文化觀甚至帶著種族歧視。所以,當讀者理解其文時,如何從文來推敲此人,會不會只能推敲出作者苦心經營的片面形象呢?
這種中間除了直覺的理解之外,似乎隱藏著許多未能在第一層道明的事態。
我想,"文如其人"有其道理和可証性,也有其流動性吧!文會變動,人也在變動。像我每每回顧自己寫的文字,竟完全陌生,總覺那文既不像我也不是我。或許,當文被書寫成跡,如那人已斷裂在那時。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