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雲公告

歡迎加入親近自然的感受分享及哲學議題的討論。(2014/12/03
凡出雲曾貼出過的文章,皆可於首頁導覽列的各區塊中重新點選瀏覽。
出雲將陸續貼出哲學性文章,可以透過網路超連結查看原文,且只要在連線後點選「下載」(工具列),就能夠在下載檔中直接拷貝原文運用。引用時,煩請註明出處即可。(出雲寫於2014/12/16)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如何應付封山〉

如何應付封山

 

新冠肺炎(COVID-19)肆虐所有的戶外活動場所全部關閉——包括少有人走動的荒山小徑,一概封!週四下山時山徑居然被人用即時撘建得很牢靠的樹籬封死,也就是說,是不是在地人認為「把人困死在山上」不值一顧!要之,那道樹籬的牢靠度顯然就是要把人困死在山上,令人唏噓啊。

既然不能爬山或到戶外活動那麼我們就來點居家活動吧從現在起將帶引大家讀一些好書讓居家的時日,吾人以精神力的提升來抵擋免疫力的可能下降

第一本帶引大家讀的書就是:

 

Richard O. Prum, 2017/05,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How Darwin's Forgotten Theory of Mate Choice Shapes the Animal World and Us, New York: Knope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這本書在亞瑪遜就能立即買到470作者Richard O. Prum是美國鳥類學家、生態學家以及進化生物學學家,耶魯大學自然史博物館脊椎動物學館長。2009年於美國及加拏大獲頒麥克阿瑟獎

這本書講的是被大家遺忘的Darwin「性擇」(sexual selection)理論,主要是揭示對抗一般人主張之「適應性演化說」的「雌性性擇演化說」,而其中的關鍵就是「美」(beauty)和「審美」(aesthetic)

Prum在書中告訴讀者,雄鳥為得到交配,不惜演化出極可能妨礙生存的生理特化性徵,以搏得雌鳥的青睞。這一點說明了「性擇」在Darwin的演化理論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也改變了「天演論」的根本質性。

總之,Prum告訴我們,雌性(在人類是女性)才是主導演化的真正推手,生物的繁榮和人類的文明,都是在雌性的帶引之下邁向她們所選定的價值和標的,這個黑幕被男性中心主義者(androcentrist)遮蔽很長一段時日了,值得大家重新正視,並且思考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背反理念及習慣,而有以改善,祈使吾人的未來變得更美好。

全書除導論外,共有12章,428頁。如果一時讀不完,可以只看〈導論(Introduction)〉(全書畫龍點睛的引介)、〈第1章 Darwin真正危險的想法(Darwin's Really Dangerous Idea)〉(講述Darwin演化論的精髓——性擇理論)、〈第2 美會發生(Beauty Happens)〉(講述雌性的審美性擇主導了「美的演化」)和〈第12 這個生命的審美觀點(This Aesthetic View of Life)〉(講述「性擇理論」如何套用到人的文化界域與生活世界)即可。

扼要言之,Prum告訴讀者,構成「演化」的真正要素有三:(1)適者生存原理;(2)個體的魅力;(3)主觀的愉悅感。是以,生命的「美的演化」才是關鍵,它其實是生物世界本身如假包換的「藝術創發」,可以下圖表示:

 

演變 ─────┬───── 藝術創發

              共同演化 中介

 

當生物不只想要吸引一個異性時那麼,其生理就會「特化」演變,而如所周知,「特化」演變常常不利於生物的生存,只是有可能有利於基因的繁衍,所以,「美」无關乎「存在」,而可能只與(自私的)基因的延續有關。

總之,「美的演化」告知我們,自然世界裡也遍佈著「審美(aesthetic)活動」,而只要有審美活動(beauty happens)出現,那麼,那裡就有「藝術」(art)活動,只是「創作者」畢竟不再是人——與「人工」无涉,而是「大自然」——是「天工」所造。是以,這本書揭示的最重要洞見就是,美的起源是一種自然的藝術,那是一種自然的審美演化。

 (照片:亞瑪遜網路購書撰文:出雲) 

13 則留言:

  1.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02:
    「女性主導」這個議題,不一定要與「性事」有關
    譬如,可以討論文化符示中的陰性象徵的意義——太極雙魚圖就是一例
    或如,臺灣繪畫藝術界的「陰性書寫」
    再如,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 (1929)中極度吸引人的女性書寫
    這些都是相當吸引人的陰性主導象徵
    讀來都讓人賞心悅目

    回覆刪除
  2.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03: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來討論
    「男女」的問題
    众人皆有所感吧
    是否有出人意表的經驗或故事呢?
    很期待

    回覆刪除
  3. 演變 ─────共同演化(中介)───── 藝術創發

    學生想要嘗試比擬一下,儒家「志道、據德、依仁、游藝」

    大抵而言,儒家所希冀吾人所志立的方向,是種社會本位式的思考,也就是強調「群體利益」的共法為主。
    是以,透過「能近取譬」的方法,觀察到天地的創造性的大作用──「德」──並希冀能和此作用相互比擬,據此重視吾人創造性根源的體現(依仁;天地合德)。此創意性的體現與發用,則仰賴於「君六藝」的實踐,且「六藝」並非只是單純的「個體抒發」,且同時具備有「社會連結向度的社交行為」,君子優游於六藝當中,不斷激化個人的創意性思維及其表現,又依循儒家希冀人人能成為君子的角度來說,其實「游藝」不僅包含個人創意性體現,也隱述了社會共同演化之義涵,據此形成一種儒家「藝術演化」的觀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可能要先請汝閱讀《美的演化》頁335-338——「生活的審美觀點」→「去人類中心」的論述,之後再行討論。

      可以參考中譯本,頁415-418。中譯本見:鄧子衿(譯),Richard O. Prum(著),2020/06,《美的演化:Darwin性擇理論的再發現》,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初版一刷,479頁。

      刪除
  4.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04:
    面對兩性問題,人們常常會以「存在」的現實觀點去看待之,而《美的演化》揭露,當對象不只要吸引一個異性時(例如,鳥類都是多妻、多夫的),那麼,其生理或外型就會「特化」,但如所周知,「特化」常常不利於生存,卻有可能利於基因的繁衍,所以,美麗其實非關「生存」問題,而是關乎基因延續問題。

    此外,《美的演化》還提及了「利西〔史〕翠妲效應」(The Lysistrata Effect)——女性透過是否與男性行房的的決定,來降低男性的暴力和攻擊性。而長此以往形成的演化機制,即「審美的重塑」(aesthetic remodeling),簡言之,雌性利用審美的性擇,轉換、重塑了雄性,讓他們的壓迫、破壞和暴力行為減少。
    《美的演化》指出,就人類而言,審美的重塑關涉到一種特殊作用,稱為「審美地去軍備化」(aesthetic deweaponization)——這裡的武器是經由雄性之間的競爭演化出來的,例如,較大的體型、鋒利的犬齒等等。

    回覆刪除
  5.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05:
    《美的演化》提到了一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无法直接想清楚的事情,例如,人(包含其他動物)為什麼會微笑?《美的演化》提供的說明是:(C468-469/E378)

    「審美地去軍備化」假說指出,微笑可能是經由雌性擇偶偏好所推動演化的正面、非攻擊性的一種「社會訊號」,目的是有助於對雄性犬齒的大小進行審美評估。在此之前關於微笑起源的理論,可以追溯到達爾文,他認為,人類的「微笑」演化自靈長類祖先各種露出牙齒的演示,這些演示傳達的訊息是主宰∕攻擊,或者是恐懼∕屈服。不過,這些說法都沒有明白指出微笑的「意含」〔脈絡性的意義〕,也沒有說明「露出牙齒」這個訊息可能演化出來的新意義。事實上,不只是微笑能夠露出牙齒(扮鬼臉也可以);微笑可以有效且清楚地讓犬齒露出來,表現出正面、非暴力的意圖。展示犬齒和非攻擊、具魅力、正面的社會訊息之間建立起新的關聯,可能演化自對犬齒大小的審美演示的篩選。

    若是,在遠古時代,人的微笑便是一種最溫和「性展示」,是一種雄性的軍備強度宣示——包括維生及競爭能力。
    現在我們的微笑的社會涵義可能已經不是這樣了,而且,微笑多半是无意含的本能動作或禮貌性動作。微笑的涵義究竟為何?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可以再深思。

    回覆刪除
  6. 如果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創作,即便我們盡力避開人類中心主義,但在那種非常自由的創作中,一個人又回到了主體,你喜歡什麼?你的特色是什麼?你的經驗是什麼?你可以自由建構你對世界的認識,你就是你,獨一無二,我想只要人類持續繁衍及物種延續,對於美的追求就不可能停歇。

    (雌)性擇─────審美能力(中介)─────(雄)天擇

    若要在Darwin性擇與天擇光譜間尋找一個過渡的中介,審美能力也許就是關鍵,鳥類證明了細緻美麗能夠吸引異性,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用處,這一點讓我聯想起了歐洲巴洛克時期的男性裝扮簡直華麗到不可原諒程度,巴洛克(Baroque)的葡萄牙文原指「形狀不圓的珍珠」另一種說法是指「荒謬」18世紀末的「新古典主義」嘲笑上世紀的浮誇,並斥之為「荒謬的、奇怪的、巴洛克的」當時的男裝比女裝更浮誇,繁複感、雕飾感達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巴洛克男人穿高跟鞋、戴撒著香芬的假髮或在臉上點黑痣,興起了一波學貴婦點「美人痣」時髦。雖然我認為「美人痣」一點都不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汝的領會很恰當
      的確是《美的演化》所要傳訊的要義

      這讓我想起
      根據《美的演化》這種說法也就衍生了一個美學上的老問題——美即无用
      美即无用,反之卻不然——无用的不盡然就是美的
      其深意是,美是无用的充分條件,而无用卻不是美的必要條件
      這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我研究美學40年以上,都沒能在這個關鍵處轉過來
      我曾在探究《韓非子》的美學時深入尋思這個問題,但是並沒有獲得突破
      現在拜《美的演化》之賜終於找到了可能的解答

      我的理解如下:
      1. 關於「效用」的實際情況是——對汝有用的,未必對我有用,所以,「有用」在特定語境中並不具有普遍有效性;
      2. 同理「无用」亦然;
      3. 因此,在演化的作用歷程,「有用」、「无用」都不能扮演決定性的正向機能;
      4. 若然,是什麼啟動了演化機制呢?不是「有用」,也不是「无用」?
      5. 答案是「美」,這種看上去像是无用——因為如前所示,「无用」不能成為構成「美」的必要條件,但實際上卻是「有用」,因為如前所示,「美」是構成「无用」的充分條件;
      6. 詳解之,依我之見,「美」的「有用」就是讓所有的生命體都不能自己發用——此之謂「无用」,卻轉而讓老天來發揮作用——此即《老子》所謂的「玄德」;
      7. 所以,「美即无用」的實義就是,所有的生命體都停止其有意識的自我發用,而把作用機制交還給老天,讓老天來發揮其用——此之謂「有用」;
      8. 果爾如是,美的「无用」即「有用」,這就突現了演化機制的實義了,而把作用權交還給老天即謂之為「天擇」。

      原來如此,「美」扮演了這種「无用」、「有用」之辯證的審美演化機制,美對主體自身而言是无用的,對老天而言則是有用的,演化的奧秘即在其中。

      餘論:問題終於解決了,但最後還要再檢視一下「工具角色扮演」(此如,《莊子》所示,是「才與不才之間」的考量,而「非有用无用」的考量)的問題,看看前述見解是否有謬誤,以及「有用」、「无用」的論述是否周延。

      刪除
    2. 匿名5/27/2021

      彥紮:

      是否「制而用之」可理解為:讓所有「百姓」停止自我意識,而把作用機制交還給「法」,讓「法」來發揮「審美的重塑」(aesthetic remodeling)呢?

      刪除
    3. 這樣解釋「制而用之」,當是一解。
      但會面對異質性挑戰。
      要之,美的演化是由老天啟動的,而不是由個別主體的審美意識決定者,若是,「制而用之」仍屬人為決定者,不能取代天功。
      是以,除非它所附屬的「法」是由「天之所子」——天子——所制定,那麼,當可以「類比天功」了。
      果爾如是,必須能夠解決這個「法源」問題才能構成汝所作的詮釋。

      再者,這種詮釋應用在《韓非子》上固有難度,要之,《韓非子.難勢》中對慎到有關「勢」的主張,批之為「自然之勢」(「天勢」),而另區分出「人設之勢」(權力的掌控和強制力的運用)概念,並強調當結合兩者,更且,《韓非子》所論之「法」是一切制度之總稱,皆人設之法。因此,當有恰切的轉折,才能作如上之詮釋。

      刪除
  7. Notes dictated to someone 206:
    《美的演化》還提及一項有關「人類之美」的有趣看法:

    人類臉部的特徵可能是透過強烈的社會選擇演化出來的,因為這樣才容易辨認出不同的個人,並讓人據以採取適切的對待行動,然而,能夠得獲這項演化利益的基本憑藉就是不對稱。

    就人類辨識臉部的神經機制而言,對稱的臉就是比較難以讓人留下印象,而且,人類偏好不對稱勝於對稱。

    要之,對稱的臉並不特別漂亮,因為對稱圖型淡而無味。相較之下,不對稱就有吸引力,原因之一在於容易辨識。

    舉例而言,二十世紀美國三位最富魅力的女性: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 1926-1962)、瑪丹娜(Madonna Louise Ciccone, 1958-)、辛蒂.克勞馥(Cynthia Ann "Cindy" Crawford, 1966-),臉上都有明顯的痣(三個人的痣都長在同樣的部位),而能打破左右對稱。同理,促進臉部不對稱的旁分髮型,也是主流。

    回覆刪除
  8. 近日讀楊凱麟寫德勒茲的論文,他提到德勒茲認為藝術的創發在於事件在極限與強度的臨界點上,而形成一種無形式的存有,這種無形式的存有會穿過不可思議、極外無內的「域外」,再次回返域內而產生變異。這種差異與重複的皺褶發生論,也許可以跟達爾文的性擇理論互參。生物會因為性驅力而逼使自己臻至極限並產生意料之外的突變,就像雄鳥為吸引雌鳥而發展出大而無當的性徵一樣

    回覆刪除
    回覆
    1. 已在〈居家閱讀3:《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回覆了汝的留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