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草【專欄】:吃飯的美學(生活美學舉隅――不只是填飽肚子)
聽到愛人的咀嚼聲
彷彿聯想到食物在他∕她體內流動
化作能量
變成我們唇上深情的吻
所以每次吃飯
每咀嚼一下
都充滿了愛人親吻的滋味
吃飯時,咀嚼之味可以濃郁香醇,也可以平淡清雅,但是,動人的不只是味覺而已,反是全域性的感性擴充――吃飯讓生命的各種活力舞動起來,是構成生活歌謠的恊奏樂章,且常因不同的生命、不同的歷程而變奏不迭。
總是,吃飯的感受,隨著饑飽饜足,有如玉蟾陰晴圓缺;亦猶四季興替,滿含特殊氣韻,映現了生命各種禮讚;而人只要活得夠久,終究會慢慢吃出深味,吃飯的興味也就不容易隨年華老去。
除此之外,食物也經常荷載了人特殊的感情,並形成獨特記憶,然而畢竟罔然的是,隨著某個人的逝去,特定食物的美味記憶卻再也無法尋回。譬如,有人童年最愛在廚房中看母親炸高麗菜餅――把剛炸好的餅送入口中,總是暖暖在心頭,那可能就是其人童年最渴望、最豐盛的期待,但隨著做菜者的消逝,那種感覺也只能在回憶之中追尋了。
我對食物也擁有特殊的感情:
在春天裡吃香椿炒蛋,才明明白白感受到冬天過去了;樸鼻濃郁的香氣,喚起春回大地的感覺。
夏天的傍晚,在絲瓜棚下吃父親親手做的肉包子佐食綠豆稀飯,好像把晚霞吃進肚子,比之仲夏夜之夢還要歡騰。
到了秋天豐收季節,醃瓜仔炒肉絲塞入嘴巴咀嚼的清脆口感,那種香脆是收成如假包換的記實,在齒牙間跑動一次次讓人垂涎的馬拉松。
冬天盛產蘿葡,是家中少不了的作湯食材,但真正叫人難忘的卻是在清冷晨間,於直直呵出冷冽白氣的嘴裡塞進剛煎好的菜頭粿,在吸允口中熱騰騰的蘿葡絲時,感動早就成了眼淚與鼻涕俱下。
我總覺得這些情感,畢竟是隨不同「吃飯境遇」而變動呈現的生命即興:一個人吃飯,孤寂善感滿滿心房;與家人吃飯,安穩、幸福,讓人滿懷感激;與朋友吃飯,除了溫馨,還摻合了很多彼此的相知,令人食欲大開;與愛人吃飯,則完全沒了味覺,就只剩下雙眸相望,彼此深深的相許,吃飯只是為了就這樣子活下去……
(攝影:出雲∕撰文:出雲)
也許,一道佳餚不再美味因為一個人的逝去;但記憶中他的笑容依然深得我心。
回覆刪除所以,吞嚥記憶吧!
也許,一道佳餚隨著一間館子的搬遷而從我的生命中消失;但我又該如何忘記館子中的醬油罐與烏醋罐從來不貼標籤。
所以,把烏醋當作醬油來回味吧!
雲朵消逝
遠去
閉上眼
睜開眼
又出雲了
納悶
是否依然是同一朵雲
雲的形、色依舊
氣味已完全不同
汝寫得真好
刪除有汝的相知相憶
那朶雲還真幸福
吃飯會與情感聯想在一起真有趣,而我覺得吃飯本身不容易在心湖牽動漣漪,畢竟那也只是跟誰吃飯才顯得比較重要。然而,現在只要吃得津津有味,吃飯果真就會像一場情愛的長跑。
回覆刪除那需要很多年的體會
刪除而先在的問題是
如何?怎麼樣?才吃得津津有味?
屋寬不如心寬 家裡沒有溫暖 如何下嚥 又如何有美味 為了吃飯讓生命的各種活力舞動起來,也讓家人留下深深的記憶與回味 過年期間我拚命用心張羅 發糕 菜頭粿 年糕 菜包 長年菜一一俱全 當然 紅包也少不了 紅包配飯 讓年飯更有味道 且構成生活歌謠的恊奏樂章,不會因不同的生命、不同的歷程而變奏不迭。
回覆刪除我常和女兒分享 傳統年味已漸去漸遠 冷漠漸漸逼近 如何活得快樂 必須靠自己決定 但是投入人群中絕對不能少
如是紅包就是吃飯和生命舞動的仲介 這樣似乎又顯得太銅臭味 但是沒有關係 佛經云 欲令其入佛智 先以利誘之 其中蘊含著無限的愛 [杜耒]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般窗前月,才有「 愛心 」便不同。這裡的吃飯和紅包是代表愛心 與千杯 千杯 再千杯 不同
回覆刪除為了延續《行草:吃飯的美學》的探討,預告大家先看一本書:
回覆刪除Watson, Richard A., 1998, The Philosopher's Diet: How to Lose Weight and Change the World, London: David R. Godine Publisher.
中譯本:馬勵(譯),Richard A. Watson(著),2000/07,《哲學家的食譜:如何減輕體重,改變世界》,臺北市:究竟出版社,初版。
《哲學家的飲食:如何減重與改變世界》(以下簡稱《飲食》〔「食譜」的英文是“recipe”,是以,宜譯作「飲食」〕)可以說是一本能夠打開「生活哲學」視野的著作,由一位82歲(1998年《飲食》出版時)的老者所寫,而尤其讓人肅然起敬的是,這位老者不但避開了歲月通常會帶來的僵化,還很有智慧地把自己的想法轉變成膾炙人口的生活巧思。
《飲食》提示了一種層級性的思考:束縛 → 解粘去縛 → 獨立思考及行動 → 邁向自由自主
在這個理解脈絡中,「自由」意指,行動的力量和根據都來自自己所有而不假外求;「自主」則意指,行動完全能夠由自己決定,而不需要依賴任何外在條件支撑,而且,「自由」加上「自主」,最後就會實現「自足」的境地,而這是此書可以開發的見地。
再來,《飲食》背後有兩種深層議題,第一種是「傳統哲學問題」――――人為什麼要堅持?人一定要堅持嗎?人能夠堅持什麼?如何堅持?總攝「堅持的意義」的哲學闡釋。第二種是「後現代哲學問題」――――擺脫所有的知識框架及具有「傳統哲學色彩」(譬如,形上學、存有論、知識論等等)的提問模式,而直接對生活說話,那麼很簡單,問題就是人要如何生活才會快樂?所以,真正的問題其實是:「直接對生活說活」是什麼意思?如何「直接對生活說活」?如果果真辦到了,會有什麼結果?總攝精神與物質之辯證。
最後,「改變生活方式」是《飲食》提示的一種重要因應之道,這約略是其書之重點所在了。
《飲食》提及的「死亡」(demise)觀也很有趣,因為,如果人生的重點在於「活」或「生活」,那麼,人要如何看待死亡。
綜上所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寫閱讀心得,或完全不看此書,只針對相關議題或概念發表一己的玄想及意見――不過,開卷有益喔。
對我而言,吃飯、飲食、煮食有著某種很重要的建構作用或說是重構與創造。這樣的「作為」是我生命記憶的構成因子,甚至重建破碎與療癒傷痕。有時候因為某些衝撞生命竟會不知不覺地朝向毀滅,卻也同時透過煮食與飲食的需求重新找回生存的力量。我曾經透過不斷地想煮食給愛人飲食的行動(不是隨便吃也不是隨便煮,是對某種愛的想像力的構作與實踐)實踐來讓療癒自己。所以我說,凡是會讓我想煮食想分享、樂於一起吃飯的人一定就是我喜歡的人。這關係著,我如何對待自我生命與生活。
回覆刪除假如煮食是一種愛的投射(得以《周易》頤卦為擬)
刪除而飲食則是一種愛的潰乏的療癒(可以《周易》需卦為擬)
但又並不是自己吃就能發揮愛的作用
是以至少需要有另一個對象來嵌結兩者
而「愛人」好像就是理所當然的中介
並形成煮食–愛人(中介)–飲食中介嵌結關係
然而,「愛人」通常不一定需要或不一定會發揮這種嵌結作用
唯獨以「在一起生活」作為前提才會或才需要發揮這種功能
是以,如果以上推論無誤
那麼是否煮食和飲食都只是在尋找一位共同生活的人
但卻偏偏際遇《周易》噬嗑卦的狀況了
或許,這中介嵌結關係並非日常,故亦非必定以「在一起生活」作為前提
刪除我適才敲碎了三個白色的渾屯
回覆刪除涮打成一攤黏稠的欲望
豁進分居兩地的你我
攪拌再攪拌
就像你我交融的唾液
釋放出無限遐思的流涎
雲 轉眼迷濛成霧靄
再分不清你我
作一道情愛色欲粥
汝畫出來了嗎
刪除這種超現實的寫實主義可能是汝的重大突破
很期待能夠看到畫作
畫作應該與吃食無關
回覆刪除如果情愛色欲是人類生命的主軸
煮甚麼或為誰煮, 與誰一起吃確實是生命內容的關鍵
但生命的內容果真就是這些柴米油鹽?
人類智慧的提升果真終結於此?
哲學家的食譜究竟只有豆花與魚餌
或者
真的形色勝於實質
女性永遠只想誇耀姿色
美麗的女子永遠成不了哲學家?
從生物法則來看
刪除春天,果真是百花競艷啊
只為了一己的基因遺傳
人的世界或亦然,或並非如此
而傳統哲學家通常會重視超越生物法則的看法
但這種看法也通常是很泛道德主義的
畢竟當代哲學家呈現了完全不同的風貌
更正視生命自身之全體而不再會作任何局部意義之突顯
誠然,哲學家當然也會要吃飯
但哲學家有食譜嗎
只有村上春樹會有食譜
哲學家並沒有或不在乎食譜
不過,哲學家寫了一本《哲學家的飲食:減重與改變世界》
大要是說:要改變世界就要先改變自己
哲學家當然也可以用情愛作中介
把特定畫作與飲食嵌結起來
而藝術家則可以把它們畫龍點睛地表現無餘
The Philosopher’s Diet: How to Lose Weight and Change the World這本書到底要翻成「哲學家的食譜」(坊間販售的譯本如此翻譯),還是要翻成「哲學家的飲食」(我認為要這樣翻譯)呢?
回覆刪除這個問題我是這樣思考的:
生活,不外乎食、衣、住、行,而「食」居首,蓋「民以食為天」,「食」是大事,是為生活之首要者,當是其他諸事之基礎。若是,哲學家來敘述「食」,或許正是要告訴大家所謂的「飲食之道」,要言之,也就是與大家分享如何照顧、關愛自己的基本道理。
果爾如是,我們如何照顧、關愛自己呢?如果從煮一餐飯開始想,哲學家會要我們照著食譜來嗎?還是要我們自己面對天地,自己抉擇如何取用天地的菓子?前者顯然是一種仰賴他力的行徑,而後者則是一種自主的、依靠自己的自力行徑。
這樣看來,如果哲學家希望照應到眾人的自主性,並提倡自力行為,那麼,哲學家不會那麼重視食譜,哲學家也未必會提供食譜給大家。畢竟,「給定食譜」還是一種方便施設,那是為了要讓大眾進階為「自主者」用的。
食譜就像是制訂出來的規則,而這是屬於每個煮食者的規則,不是給定規範,是創造屬於每個願意烹煮者自己的「譜」。就像音樂家自會創造出音符的旋律(樂譜),而我想,在要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美麗的律調之際肯定也應該先練習或欣賞多次「給定的X譜」。律與譜之所以會是一種可依循的規則或秩序確實有不易改之處,卻也不是完全不能更動,就如同「盡信書(譜)不如無書(譜)」,總需要依著自己與天、地與人的互動相處而調節。「食」的實踐,我想也應該如此吧!
刪除我很愛看食譜,也會有自己的食譜,而每每在操作時也會因應不同的季節與心情自然而然調節而不同。
音樂家可能不給樂譜嗎?
哲學家(生活美學家)怎能不給食譜呢?哲學家才愛給食譜呢!
猶記出雲說的一口好食譜,那道青椒土豆絲,光是聽說即已陣陣飄香令人不斷地吞嚥口水。
刪除